2018年2月14日 星期三

年味淡化,舒舒服服地

到過年,常聽到「年味淡」的慨歎,說這樣話的,會拿若干年前的年味對比。

若干年前的年味,可能是故鄉的年味,而如今進城上樓了;可能是大家族的年味,而如今各奔前程、各有小家了;……。

肯定的是,那些年的經濟沒如今富裕,日子沒有如今豐足,交通沒今天方便,通讯沒今天發達。可是人們會更懷念那些年的年味。年味都哪去了?

古今中外都有節慶,「節」與「慶」相連,可見節日都離不開鋪張熱鬧。即使是念祖追遠、祭祀 亡靈的節日,到致祭祈禱後,也有一番熱鬧,以至嬉鬧狂歡。洋人的萬聖節,中國人的端午節等,都更多在慶祝,而不是致哀。清明節踏青,重陽節登高,都不乏旅行野餐氣氛。

可以想像,不夠熱鬧,節日氣氛就少了。年味淡了,淡的可能正是當年的熱鬧。

熱鬧要看你怎麼衡量,如今過年其實更熱鬧,更紅火,周圍不惜工本的華麗布置,視的聽的,日日夜夜都在營造過年氛圍。到街市鑽鑽,到花市走走,即使到商場逛逛,也可能受到感染。這幾天,花市已開鑼的維園附近,街道有特別交通安排,一天到晚都塞車,都聽到響號聲。離維園還有一段路,就不斷有人擎着鮮花迎面而來。足不出戶,打開電視機,電視賀年廣告把你連番轟炸,想過個避靜的年,不容易。

只是,你可能覺得這些是外加於你的,熱鬧歸熱鬧,商業味道太濃,你總難以投入。

投入感,參與感,身邊的人是不是共同投入和參與,可能正是最大的差別。

過去過年,是所有人都投入、參與的頭等大事,是總動員,家族的總動員,一鄉一村的總動員,鄰里的總動員,男女老少都脫離不了。大掃除中,各有各的分工,都有力所能及的一份。在一些鄰里間,很多工夫是在街道上進行的,街坊之間在談笑中互相幫助。中學時,我還到過同學家裡參與大掃除,動手粉飾房子。

準備過年食物的工夫更大,也少不了全家大小以至鄰里參與。小孩不甘被冷落,在搓麵粉做糕點什麼時,會拿粉團做玩具。打打鬧鬧免不了,我家至今留下當年小孩互相胡鬧被罰的笑談。

這樣的熱鬧,每個人都分霑、分享得到,而每個人都有貢獻、有付出,過程中充滿節日情味。這些都是經濟匱乏之下的產物。如今,家庭越來越小,過年自己動手的事情也越來越少,打掃房子是這樣,做過節食品也是這樣,春聯揮春買印刷品,團年飯到酒樓吃,都花錢圖舒服。

年味就這樣淡化,舒舒服服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