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經幡飄舞青海湖

青海湖
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說到青海,就一定會說到青海湖。對於內陸人來說,這麼大的水面就是海了 ── 足有四個多香港般大。一般的湖是淡水的,而青海湖是鹹水湖。它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聖湖。它在雪峰環峙下出現在茫茫荒原中,浩淼無邊,晶瑩純潔,自然引起種種出塵遐想。於是長久以來不同民族在這裡都有祭海活動,這已成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裡的最佳旅遊季節是夏天,很多酒店餐館都只在夏天做生意,之後就關門大吉,待到明年才重開。夏天時藍天白雲,雪山碧海,翠綠草原上繁花盛放,可以想像,真似勝蹟仙境。我們這個時候去,遜色多了,最大不同是衰草連天,枯黃一片。不過,最美麗的景色只要加上如蟻似鯽的遊人,一定淪於污濁。倒是在這沒有多少人甘願冒着零度嚴寒遊湖的環境下,可以多點領略青海湖之聖潔。

話雖如此,青海湖如今周長逾三百公里,而遊人都給安排在一個帶碼頭的旅遊區內,要享受其中的寧謐亦不容易。沿路經過的湖邊,約千米範圍都給圈起來作私人旅遊經營。在這季節,當中人蹤杳然,單調的草色中偶見亮麗的經幡。翻過日月山後,五彩經幡是草原與蒼穹間最觸目的點綴,它會像帳蓬的撐起來,也會簡單地掛在籬笆上。看得出,有的是藏民為了祈求而製作的,有的只用作旅遊裝飾。

經幡又叫風馬旗,以籃、白、紅、綠、黃的五色幡順序結成,象徵天空、白雲、火熖、綠水、土地,上面會有經文、佛像、吉祥圖案等。在藏民心中,經幡隨風舞動一下就是誦經一次,既向神靈祈求,也為自己積累功德。在藏傳佛教中,還有轉經輪的做法。我們第二天參觀西寧的塔爾寺,裡面就有不少經輪,大的有一人高,上有經文,你輪動一次等於誦經一次。

經幡祈連青海湖
從中,你可以受到篤信者虔誠的感動,而我則想到已故季羡林先生的有關研究。季羡林是學問大家,研究領域涉獵極廣,其中一個領域是佛教。他論證出宗教的一個發展規律;「用盡可能越來越小的努力或者勞動達到盡可能越來越大的宗教需要的滿足。這個規律不但適用於佛教,也適用於其他宗教。」

佛教在印度始於苦行,經義非常繁瑣,要能修成,得作巨大的付出,從腦力到體力。藏傳佛教的信眾仍有不少甘於苦行的,在塔爾寺就見到不少這樣的虔誠信徒,在寺裡不斷地五體投地叩拜,一個佛象前的木地板在叩拜動作的循環揩擦下,明亮似鏡。花若干年沿着青藏公路一路叩拜到拉薩去的,亦不在小數。相對之下,借風力為人念經就輕鬆萬倍了。

漢傳佛教也不斷簡化以方便和吸引信眾,嫌佛經艱澀,念念「喃嘸阿彌陀佛」就可以,還可以立地成佛。西方宗教亦可以一信即得救,即使臨終才信亦可以上天堂得永生;過去還有進入天堂的贖罪券公開發售,以方便富人。

宗教是為有需要的人創造的,既然總有人能從中得到滿足,得到心靈安靜,它會長久 ── 可能永遠 ── 存在下去。

(絲路紀行之八)

2 則留言:

  1. 「用盡可能越來越小的努力或者勞動達到盡可能越來越大的宗教需要的滿足。……???是怎樣?参……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可參看季羡林文集《佛教十五題》(中華書局)。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