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2日 星期一

「淡」然看 「女排精神」

里約奧運曲終人散。對中國人來說,對它的最深刻記憶,相信一定是中國女排的絕處逢生,奪得出乎所有中國人意料之外的金牌,讓中國人本屆奧運一直抑遏着的激情來個大爆發。「『女排精神』再現」成為中國最響亮的歡呼,還有「再現『中國魂』」等歡呼。

仿佛,「女排精神」在金牌爭奪戰最後一下扣殺落地之前是不存在的,「中國魂」也一樣。

然而,郎平在奪金之後說的:「中國女排精神一直都在。」「中國魂」就更不用說了。

大抵,「精神」與「魂」都是抽象的東西,看不見,摸不着,要靠具象的東西去體現。從這角度看,女排的勝利是可貴的。可貴在讓我們知道,「女排精神」其實沒有死,「中國魂」更是一直都存在。

勝利有個工式:勝利 = 精神 + 實力 + 運氣

只要觀賞過任何競賽,不管是不是體育的,必知道精神、實力、運氣這三項的任何偏差都會造成失敗。差別只在於在特定的環境下,哪一項的因素重要一些。因為是選手之間的競賽,精神與實力都是相對的,你的精神和實力很好,但對手比你更好,你就失敗了;若對手不如你,則你差一點也可以得勝。

這有時還要看誰可以得到幸運之神眷顧。奧運場上的男子一百米短跑,十秒左右就完成,快如閃電,一樣關乎運氣;各組預賽時的順逆風速不一樣,可能決定選手能不能進入決賽。本屆跳水比賽在室外舉行,有選手投訴大風影響了入水角度以致水花濺多了,這就更是運氣問題。即使室內亦一樣,羽毛球的落點受順風、逆風影響,有時又有測風。足球決賽時,巴西隊尼馬在三十米外的罰球在漂亮的弧線下飛進德國隊龍門的右上角,貼着門楣入網,這不知道有沒有得到風神之助。

如今,勝負之分科學化起來了,借助各種高科技,把肉眼無法判別的差距清晰展示出來,劍擊選手的對刺在電光火石之間完成,若沒有電子儀器,誰也不知道鹿死誰手;游泳選手觸池先後之別已達百分之一秒的準繩度,仍有難以分出勝負的情況,將可能要提高到千分之一秒;排球、羽毛球都有鷹眼系統,可以即時判決球落在界外還是界內。

之所以要這般謹慎從事,除了因為要公平競賽,還因為大家都極度重視勝負。重視勝負沒有什麼可以苛責的,這是體育精神的一部分。當年中國在國際體育比賽強調「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因此受到譏笑。那時中國連奧運都沒法參加,這口號的確有點「亞Q精神」味道。之後,中國真把競賽、把爭金牌當回事了,卻又受到相反的指斥,指運動員是舉國體制下的爭金牌機器。北京奧運時中國的金牌總數排第一,指責達到高潮,不少中國人自己也說中國人不懂得享受奧運,運動員如是,觀眾如是。

這不能說沒有道理。中國的國際地位與中國女排一九八一年第一次拿到世界冠軍時相比,大不一樣了,但中國人的歷史包袱依然沉重。一個是四五千年文明的包袱,一個是近一個半多世紀近代史的包袱。前者無比輝煌,人家的古文明從人種、語言、文字都灰飛煙滅了,你卻新機勃發;後者則充滿辛酸血淚,在歐洲文明雄霸世界的過程中,中國卻一度淪為任人渔肉的半殖民地。這巨大的落差,讓稍微有點歷史意識的中國人都心理難以平衡,都有發出勝利吶減的渴望。在我們最需要重新建立民族自信的時候,這會很瘋狂: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十六日女排世界杯決賽時,「全國人民守候在黑白電視機和收音機前」,「學校停課、工廠停工,連烏鴉也停止聒噪」;一九八四年洛杉磯奧運女排奪冠之後,四千多名北大學生「像瘋子一樣」「燒光了一切可以燃燒的東西:被子、衣服、煙花,只為慶祝這一刻的到來」。

對勝利興奮的渴求是人的常態,人天天生活平凡的枯躁中,都冀求有某種勝利的衝擊。人們因此成為不同球隊的擁躉,到了奧運,自然就是國家代表、國家隊的擁躉。不過,若只是拿到金牌才高興,則有點自虐了,因為勝敗本兵家常事,過分重視勝負,競賽可觀性就下降。

中國文化傳統裡有一點值得提倡,就是對失敗英雄的欣賞。中國民間的膜拜對象有大量這樣的人物:關公、諸葛亮、岳飛、蘇東坡、文天祥、史可法、蘇武、王安石、張居正、 商鞅……。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的孔子在生時也堪稱失敗,到處被拒,甚至被喻為「喪家之犬」。他們被欣賞的,不是他們的業績,而是他們超凡的精神。

少以勢利眼光看競賽,少以成敗論英雄,淡然處之,樂趣會更多。「淡」字很有意思,一邊是三點水,一邊是兩把火。有火的熱情,也有水的冷靜,這就是自信。

1 則留言:

  1. 清以前的自大到清末的自卑,到現在又變回自大了xd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