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2日 星期四

一個要學三種樂器的小女孩

自由覓食的鴨子多歡快(攝於閩西雲水謠)
現在的小孩,相對於我們的同齡之時,是幸福些,還是不那麼幸福?這不易一下子下結論。

以各方面的物質條件來說,今與昔相差太遠,今天的小孩能享有的比以前多得多,多得難以比擬,不知幸福多少倍。比如說學音樂吧,我剛知道一名不很熟悉的友人的女兒,有機會學習三種中西樂器:鋼琴、柳琴、中阮。這女孩在讀四年級,只有十歲。

因為與這友人不大熟悉,並不知道這孩子是不是特別有音樂天分,是不是對音樂真的那麼有興趣,願意在音樂上花那麼多時間。

不過從當母親的友人口中可以想像,音樂對於小孩並不在發揮着應有的藝術功能。起碼在那位母親眼中,學音樂的主要功能並非對人作藝術熏陶。

那位友人是知道我們認識一些音樂老師而打電話來的,目的是給女兒另外找個老師,一對一地學習中阮。老師不僅要教授,還要能保證考到級。中阮這樂器是一種「低調」的樂器,就是說個性並不突出,一般只作為樂隊中的和聲樂器使用,為樂隊的合奏或為某樂器的主奏作襯托作用。中阮近年經過改良,性能加強了,表現力也提高了,開始有些作曲家為它創作獨奏曲,中阮的地位也隨之上升。

但學中阮而孜孜於考級,仍然有些奇怪。後來輾轉了解,才知道這位母親的一番苦心:為了女兒可以升中學時考到某一家名校。我不知道她怎麼那麼有信心,只要女兒學中阮考到某一級的水平,就有把握獲那家名校取錄。我一聽到這麼一說,就為那孩子難受了。

現在要跟老師一對一學音樂,並不便宜。行內人說,一般都要四百元一堂(一小時)。這麼算來,那友人為女兒學音樂的付出就不少,該是個不輕的負擔。小心翼翼一問,卻說是,孩子升中學(假設入了那家名校)就不讓她學了。

學音樂,原來徹徹底底就是塊敲打名校大門的敲門磚。

不重視藝術對人性的陶冶作用,已不僅是家長的問題,而是教育界以至整體社會的問題。學校一般在低年班都有音樂、美術之類課,可是一到高年班就取消了。學校提出的理由中一定有一條:家長的壓力。

家長要考慮孩子日後的「搵食」出路並非不可以理解,但他們要更新一下認識的是,隨着社會發展,對藝術方面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學習藝術也可以有出路。家長們紛紛要為孩子找音老師,本身就在製造一個市場。

各種文化表演、展覽場地對藝術行政管理人才、幕後各種專門技術人才的需求,也在營造新的就業市場。香港目前光是政府就有幾十個這類場地,到西九文化區幾年後落成,場地會大幅增加,對人才的需求也一樣。這些人才要有專門知識,還要有對藝術的熱愛。

回到現在孩子是不是比以前的孩子幸福些的問題去。就我個人感受而言,我更喜歡自己的童年,因為可以有更多自己主動的探求,而不是像鴨子一樣被人強迫餵食。不管飼料多好,給人灌食的鴨子不會吃得開心。你看過在河裡自由覓食的鴨子多歡快就知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