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日 星期五

從靜思,到入靜

日前〈閉門即是終南山〉一文,引起一些讀者的興趣,看來,我們與萬丈紅塵難捨難離之餘,不失對出塵脫俗的響往。要南山避世太難了,但適時讓自己身心有個寧靜片刻卻十分必要,也可能,不管你是營役終日的成年人,還是未懂世態的小兒。美國不少地方的學校就安排了特定時間為 A Moment of Silence 的做法。

A moment of silence 本來是指默哀,這做法不知道有什麼起源,到如今,已成為普世儀式。每遇到重大災難,或者某個公眾敬重的人物逝世,會有大型默哀,私人場合一樣適用。當萬眾默然無聲致哀時,會讓人感受到無聲勝有聲的力量。

這已不僅限於默哀,而成為特定場合讓所有人寧靜下來,讓各人同時反觀自己內心的時刻。有朋友參加過為時15天的「野外訓綀」,每天都有這樣的靜思時刻,感覺如同每個人各自短時間閉關。這樣的自我反省,其實每個人隨時都可以做,但一群人一起做,形成宗教儀式般的莊重、虔誠氣氛,或許會讓參與者都更認真。

美國不少學校每天安排這樣的靜思時刻。有人曾要求立法,要所有學校都這樣做。這未能在國會通過,但一些州自己做了,德州是其中之一。這是針對美國學校的紀律秩序日益難以管理而提出的。學校本來是向學生教育應有價值觀的地方,但很多家長認為這樣的灌輸有違思想自由,拒絕接受。

有心理學家撰文說, A Moment of Silence 有好效果是因為:第一,起到感動和團結的作用;第二,加強了學生的自制能力;第三,起到同「冥想」一樣的效果,而「冥想」的成效已得到科學驗證;第四,讓舉生與家長商量「靜思」的內容,做什麼宗教的祈禱,聽隨尊便。他認為,這可能是改善學校以至社會的單一最有效方法,而且基本上不花錢。

「冥想」,即 meditation,近年也在美國頗為「流行」。這名稱其實不對,因為 meditation 要求的是「不想」,要守意,摒除妄念。Meditation 有很多門派,據說有幾十家之多,有宗教性的,有非宗教性的。坐禪、禪定只是佛教禪宗的叫法。或許稱為入靜較適合。美國政府二零零七年調查發現,有二千多萬人(9.4%成年人,二零零二年的數字是7.6%)在過往一年內做過入靜。

入靜對人的積極影響已得到很多科學研究證明。麻省理工學院去年一月曾在Psychiatry Research: Neuroimaging 發表研究報告,說發現人入靜後,大腦有變化,大腦控制同情心和自覺性的部分成長了,而與精神壓力相關的部分收縮了。

去年,威斯康辛大學邀請得一位高僧到他們世界最先進的大腦實驗室做掃描,發覺這名高僧入靜後的腦電圖異乎常人,波幅大增且持續不變。

從朋友口中知道,本港一位琵琶演奏家年中總到台灣、大嶼山等地方閉關避靜幾次。每次十天八天,不但不語,還常常三數天甚至一星期不吃,只喝水或特製的飲料。每次閉關後,據說都感覺良好,無論身體、心境、藝術都有長進。我不知道閉關中具體做些什麼,但可以相信會花不少時間坐禪。

的確,能到山明水秀的環境去靜修、吸納新體驗誠然不錯,做不到,那就隨時抓個   A Moment of Silence  吧,靜思也好,入靜也好。
**
ABC News:Re-Wiring Your Brain for Happiness: Research Shows How Meditation Can Physically Change the Brain
http://abcnews.go.com/US/meditation-wiring-brain-happiness/story?id=14180253#.T1RoKIdBmS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