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1日 星期四

北京奧運就是為了買個主場?

阮紀宏在《明報》上有這樣的評論:「中國不惜花數百億美元辦奧運,就是要買這個主場,就是給眾多國人一個為國家吶喊的機會,營造一個國人團結一致的形象,既給外國人看看,也給國人知道,他們團結一致能夠產生的力量可以有多大。」

這樣來看中國不惜千方百計舉辦奧運,就太小看北京奧運會給中國發展帶來的推動了。

那篇題為《成也主場,敗也主場》的評論的思路有點混亂,邏輯矛盾。文章是對主場的威力是有懷疑的,認為杜麗就是敗在主場壓力。按此推論,主場實在難以讓國人知道,「他們團結一致能夠產生的力量可以有多大」,反而會讓國人知道一邊倒的支持中國選手會有多大反作用。

至於要讓外國人看看中國人團結一致的形象,我看不到這樣做是出於什麼動機。文章似乎認為,由於外國人難以看到中國人團結一致的形象,所以要借北京奧運讓他們見識見識。但事實卻是,外國傳媒多年來老是在指責中國民族主義高漲,盲目團結得過頭了。中國還嫌他們看不夠中國人團結一致的形象嗎?

不錯,舉辦奧運是中國人的百年夢想,能夠給中國極大的心理慰藉、滿足,舉國上下都長期盼望能圓此一夢,但不見得中國的處境難過得非要製造機會讓國人可以為國家吶喊、宣洩一番不可。不同的民調告訴我們,中國儘管有各種各樣不是,民眾對政府的滿意度,是東亞各國中最高的。

經常有輿論不忘提醒人們:中國花了多少億美元去辦奧運。言下之意,是北亰奧運是花架子形象工程,為了拿金牌不惜大量耗費民脂民膏。

必須承認,成功舉辦奧運,的確為中國掙了面子。據眼下的走勢,中國拿下本屆奧運金牌榜總冠軍,已是勢不可擋。中國人在奧運圓夢之後,再贏得這樣的驕人成績,喜出望外,得到的激勵之大,是難以估計的。這的確可以改寫中國的形象,包括中國人眼裡的形象,和外國人眼裡的形象。

希望通過奧運成績改變世人對一個地方的看法,提升形象,是所有選手都希冀的,沒有什麼不對。你看牙買加飛人給田徑壇帶來的連環震盪,為牙買加的形象添了多少光彩?為牙買加人添了多少自信?這些成就的價值之大,無法估量。

但對於中國,設不可以為奧運帶來的只是形象的提升。

中國人以文化傳統悠久深遠自傲,這既是利,也是弊。利的不必說,弊卻不可不知,就是悠久的傳統形成巨大的慣性、惰力,往往阻礙前進。不要說幾千年文化形成的舊觀念,就是新中國近六十年形成的體制、觀念陋習,就極不容易消除。想想大鍋飯、隨地吐痰等觀念、惡習多頑固就知道。

這經常得惜助外力去進行震盪療法。奧運就是這樣的療法之一。

北京奧運的面鋪得很大,相信整個「皇城」沒有一個地方可以逃避奧運震盪。震盪就是要把不適應與國際新環境、新標準接軌的東西清除,起碼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然後通過「人文奧運,綠色奧運,科技奧運」,建立新的發展理念。

影響不會只限於京城,會擴及各個奧運城市,中國各地。

中國上一個震盪療法是「入世」。中國二零零一年入世,回想起來膽戰心驚,多少人擔心把國門向洪水般淹至的外國商品打開,中國競爭力不足的企業和農民會遭到多大的衝擊。而結果卻是,「入世」讓中國人切身體會到什麼叫經濟全球化,中國反成為外國經濟學家眼中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得益者。

北京奧運就是另一次「入世」,不僅是體育的「入世」,更是人文意識的「入世」。它的深遠意義,決不下於經濟的「入世」。

這對中國帶來的巨大推動作用,豈止於主場搖旗吶喊多帶來的幾塊金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