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悲哀!中國竟有這樣無知、不識大體的記者!
如果只以成敗論英雄,奧運會的五環會立即失色。對於什麼是奧運精神,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不管依哪一個說法,都只會鼓勵奮鬥,而不把奮鬥局限於成功,更加不會輕蔑失敗者,而是尊重失敗者。
何況,什麼是失敗者? 得不到冠軍就是失敗者麼?
太多人對競賽的失敗者有過於簡單的定義:得不到第一就是失敗。這樣,在任何競賽中,成功者就只有一個,其餘的都是失敗者。一場會製造這麼多失敗者的競賽,有存在的價值嗎?
星期日那天,斷斷續續的看了一場很冷門的奧運比賽:女子自行車公路賽。這比賽比馬拉松賽跑更要命:全程126.4公里的比賽在居庸關附近進行,沿途公路盤旋山中,海拔落差達六百米,比賽那天還不斷下著雨。結果,英國選手庫克(Nicole Cooke)拿了冠軍,耗時3小時32分24秒。得銀牌銅牌的瑞典和意大利選手,落後的時間應當在一秒之內,都是在一個車位之內衝線的。按照世俗的眼光,瑞典與意大利選手都是失敗者,但看過比賽,你絕對不會當她們是失敗者。能夠完成那三個半小時的艱辛比賽,都絕對是英雄,有幾個──管你是男是女──做得到?
在後面與大批選手陸續過終點的,有一位傳奇性選手,法國人讓.隆戈。她曾在奧運會得到一金兩銀一銅,而這次是第七度參加奧運會。這樣一位元老級選手,竟然能夠繼續殺入奧運會這樣的比賽,而且排24名衝過終點,你能夠說她是失敗者嗎?
一位朋友跟我說過他參加香港馬拉松的真實故事。
朋友參賽那年,應當已年過半百。他跑馬拉松,是要考驗自己的體能與意志,對名次絕無要求。這,大概也是大部分參賽者的心態。他一路跑來,漸漸發覺身邊同跑的人越來越少。到後來,往後看,已是後無來者了。賽會規定,所有參賽者要在五個小時內完成約四十二公里路程,否則,大會會用車把賽員接走,讓馬路重新開放。
限時快到了,接送車輛已出現,但他還要跑下去,不願上車,希望能「有頭有尾」完成比賽。在終點,很多人知道還有這樣一位「包尾大幡」在跑,都在等他到來。當他跑進終點區,人們夾道迎接,他成為得到最多掌聲、歡呼聲的跑手。而以成績計,他該是比賽中「最失敗」的跑手。
是成功,是失敗,端視比賽選手把標準放在什麼地方,把誰當作是對手。作為觀眾、旁觀者可以有自己的標尺,但不必把他強加於選手身上。
劉翔說,他只有一個對手──他自己。
也不是一切失敗都值得頌揚的。中國男籃敗給美國,敗得有尊嚴,要鼓掌;中國男足敗給比利時,敗得醜惡,要痛罵。白岩松的話很重:「該感激(中國)男足的是,他們用最快的速度在我們面前消失了。」這話解恨,但痛心。
有尊嚴的失敗,是尚未成功的奮鬥。這樣的失敗不必悲哀,停止奮鬥、不思進取才是悲哀。與郭晶晶/吳敏霞競爭了,敗下來,何悲哀之有?
記得小孩不笨曲中有這樣的兩句歌詞:
回覆刪除有些遊戲結果不一定要獲勝
有些收穫不在終點只在過程
有些人窮一生之年也不會明白當中意義, 哪位記者必屬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