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0日 星期四

中國抗疫全景:一位美國教師/記者的報道

Newyorker 刊出文章時未加說明的壓題照片。
這是成都建築在巨大玻璃體內的「天堂島海洋樂園」,
擁有大型室內人造海灘,人造海岸線長達四百多米。
讀到《紐約客》八月十七日一期上的長文 How China controlled the Coronovirus (中國怎樣控制了新冠病毒),作者是在四川大學的英文寫作老師、美國作家/記者 Peter Hessler (中文名:何偉)。他是《紐約客》的資深特聘作家(staff writer),文章之前有個 A Reporter at Large (無任所記者)的銜頭。他 21年前曾作為美國和平隊隊員到過成都教書,如今重臨,既對比了中國的變化,也秉持記者本色,通過對學生和其他中國人的訪問,報道了對中國抗疫第一身見聞。文章有豐富的細節,堪為新聞特稿(feature)寫作的範文。

他是去年八月到川大的,疫情一月底在武漢爆發後,很多人建議他離開,他卻和包括兩名孿生女兒的家人一起留守成都,見證了疫情從爆發到受控的全過程。本學期自二月底開始後,他一直只能網上授課,到五月底才重新回到川大校園;到學期結束,只有四位學生來到學校與他面對位上課。但他通過非視頻的網課(看不到學生的模樣),從來自全國來自15個以上省市的約六十名學生口中和功課中了解到中國人實實在在應對疫情的大量情況。

他最印象深刻的是:「中國的隔離措施比世界上幾乎任何地方都要嚴厲」,措施「留給個人的選擇餘地很小,但也很少讓個人承擔責任」。這樣的成功是「無法在美國或任何一個民主國家付諸實施的」。他問上海一位曾到美國工作的流行病學專家,美國可以在哪些方面向中國學習,專家脫口而出:「社區參與」。可是美國何來居委會這樣的基層組織?專家指出,如果美國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有足夠的資金,就有可能發揮類似中國居委會一樣的作用。

然而約翰霍普金斯衛生安全中心的流行病學專家詹妮弗·紐佐(Jennifer Nuzzo)對作者說,追踪感染者的旅行史在美國已像一門「失傳的手藝」(something of a lost art)。

文章又認為,中美抗疫表現的不同還與教育和個人努力程度有關。中國的制度的確引導人們尊重科學。「勤奮是另一個核心價值觀,社會因此變得更加欣欣向榮,且並未喪失向上攀登之志。 25年前,我教那些的年輕人都在渴望脫貧的驅動下刻苦努力;如今,我教的這些來自中產家庭的孩子們同樣十分勤奮,因為他們所身處的環境中存在着非常激烈的競爭。」

儘管中國已經取得了巨大勝利,但中國人似乎對現狀並不滿意。文章引述上海一位流行病學教授的話說,目前還沒有長期的解決方案。另一位流行病學專家則對缺乏社交距離表示擔憂,他認為中國需要尋找一種沒有居家隔離​​那麼激進,但比戴口罩更加有效的方式來應對疫情。

文章注意到,中國年輕人從這場危機中得到的教訓很可能與美國年輕人的完全不同。作者在最近的一次作業中問學生們對未來如何打分,最悲觀是1分,最樂觀是10分。同學們把中美關係破裂、新冠疫情爆發、全球因新冠病毒死亡50萬人都考慮在內之後,給出了7.1分的平均分。是否認為會比父母那一代生活過得好?回答的 52 人中只有三人認為生活水平會和父母那一代一樣,甚至更糟。

學生給他策劃了一個令他很意外的生日會:快遞機器人送來了氣球、彩紙屑、蛋糕等,還有各地同學打印成冊的祝福語和照片。他終於看到了學生的面孔,又發覺他們與他 21 年前的學生很不相同。那時候,來自中國農村的人拍照都站得正兒八經,很少微笑;而現在,照片每一位學生都在微笑,自然舒展。
**
Peter Hessler 文章的翻譯全文(《觀察者》網)
何伟:时隔21年回到中国教写作,我的学生记录了这些抗疫真相
https://www.guancha.cn/PeterHessler/2020_08_20_562165.s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