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7日 星期一

面具文化:通神、歡樂、放肆、恐怖

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面具有重要意義,曾給不同地方的人群帶來驅除恐怖的力量,也讓人們與信奉的神靈溝通,給予人們信心。到現代,心理學家仍相信面具擁有神秘力量,面具以不同的形式出現。

似乎所有原始社會都要有人扮演一個重要角色,負責與他們信奉的神靈溝通。他可能是專職,在中國一般稱作巫,有時會兼任族群的首領。作為巫,他獲人們相信能夠驅除惡鬼,保護族人。通靈或驅邪都有儀式,有歌有舞,漢字的「巫」因而通「舞」,而舞的意思包括樂,或樂舞相提並論。儀式中,常有面具,讓巫者「進入角色」;亦會以顏料塗面塗身、紋身發揮同樣作用。漢字「文」的本義是紋身的人,在儀式中的角色就是「巫」── 代神的人。

中國很多地方保留着風格粗獷的儺文化,都有源遠的傳統,其中面具是重要的道具。

歐洲十四、十五世紀流行面具舞會,從鄉村開始,逐步風靡於上流階層。究其原因,是面具和化妝提供了讓人們擺脫社會禮俗規範的機會。社會須用各種無形的制度、習俗規範人的行為,但也在不同程度上把人束縛。酒為什麼在世界各地受歡迎?有人認為,因為酒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以上束縛,釋放自我,是另一形式的面具。舞台上的化妝也起到同樣作用,濃彩塗抹,使你找不到原來身份了,可以大膽進入另一個角色。

人一旦坐上麻將枱會表現出「牌品」來,駕駛者一旦坐上司機座位,也會呈現有別於平常的品格,例如容易被其他駕駛者激怒,會衝動。有人認為,車廂嚴密的外殼其實如面具,讓人覺得可以在不被他人覺察之下放縱自己,例如破口大罵幾句。如果車廂內響着強勁的音樂,那更可能營造出「離地」境界,手勢、說話、語氣、表情都可以放肆起來。更何況,其他駕駛者一樣戴着「面具」,互不相識,都是萍水相逢的過客。

德語中有 maskenfreiheit 一語,是由面具(masken)與自由(freiheit)合組而成,其中的面具既指具體的面具,也指虛擬的面具。英國作家 Rosie Leizrowice 向德語作母語的朋友請教知道,字的意思是「嘉年華會執照」,意思是一旦把自己的面目掩蓋起來後自我感覺的行為自由,兼具正負面意思,可以指女黑俠木蘭花般行俠仗義,也可以指蒙面大盗之刦舍採花。

Rosie Leizrowice 說:「面具的核心價值,是導至失控的工具。我們會用實質面具來對抗心理面具。」它除了可以掩藏身份,還有一些強大功能:
── 掩飾情緒,並減少與他人的視線接觸;
── 讓你覺得不是以原本身份行事;
── 減少罪咎感、羞恥感、尷尬感;
── 裸露平時埋藏起來的本性;
── 一旦群體行事,面具能反人性化,讓人做出群體無意識的極端行為。

這彷彿是對香港街頭瘋狂的現場評述。

世事是大循環。古時,巫師戴上面具給族人驅除恐怖;如今,中巫的人戴上面具在自己的家園製造恐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