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6日 星期三

中國還要「韜光養晦」嗎?

近來,頗有一些關於「韜光養晦」的議論,在朋友圈中見到,在媒體中見到。這與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有關,美國氣勢洶洶、咄咄逼人,中國因應擺出「來而不往非禮也」之勢,民間更有「要幹就大幹一場」的叫喊。「韜光養晦」這外交方針還管用嗎?

誰都知道,這源自鄧小平的判斷。一九九二年冷戰結束之際,中國面對「黑雲壓城城欲摧」的國際風雲,鄧小平發表過一番講話,這後來被概括為「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着應付、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 20 字戰略方針。

這其實是鄧小平自改革開以來的一貫主張,目的是「埋頭實幹,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就是發展經濟。為此,他對國內問題也主張「不爭論」。他深深感覺到中國落後太多了,作為中央領導人自覺「對不起人民」。

後來有中央領導人說,這方針「要管一百年」。

隨着中國高速發展,中國實力迅速強大起來,把西方強國一個一個甩到身後了,從國內到國際,頗有人認為中國可以向世界「霸主」美國叫板了,「韜光養晦」之說少聞。國內的叫聲出於亢奮,西方的叫聲出於恐懼。

「韜光養晦」看似消極,其實相反。「韜光」是收斂鋒芒,藏而不露;「養晦」則是對自己的完善與反省。

回過頭去看,中國近年的高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個戰略方針。它的執行也得到西方的「神助攻」,讓中國得到千載一時的好機遇。冷戰之時,西方要拉攏中國對付蘇聯;之後,又「睇死」中國發展經濟必定在「普世價值」感召下民主自由化,西方可以再一次不戰而勝,「中國崩潰」因而不絕於耳。

中國仍然要埋頭實幹,所以有「中國製造 2025」,有中共十九大的發展藍圖。可是國際形勢已有所變化,西方霍然驚覺,中國已在西方的「放任」下發展成為難以控制巨龍。美國戰略派代表人物、前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坎貝爾最近在美國《外交》雜誌上發了文章認為,美國幾十年來對華政策的變更全都錯了。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國對華思想的變化。

中國進出口銀行行長李若谷日前發表文章說,最近召開了一次中美關係研討會,美方來了十多個研究中國問題的頂尖人物,包括前任駐華大使芮效儉,還有基辛格研究所成員和美國商會代表等等。他獲得的印象,是美國對中國的看法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中美關係不會沿着過去 40 年的道路繼續走下去,即使是美國的知華派、友華派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美國國內無論什麼黨派,民主黨還是共和黨,無論什麼階層,是白領還是藍領,都主張對華採取強硬態度,儘管目的不同;絕大多數專家現在已經不願意站出來為中美關係說話了。

原因很簡單,美國認為中國的發展方向與美國的期望不符; 在意識形態上,美國過去主流觀點認為中國不會挑戰美國的意識形態,但是現在已改變看法。

新加坡著名前外交家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最近也在 Project Syndicate 發表文章談到,過去三個月到美國兩所著名大學休學術假,清晰地感受到近年來美國對中國態度的變化。

他在另一個場合預言,美國將會在十年內步下「第一大經濟體」的寶座。美國人嘴上不說,卻無法迴避這越來越明顯的趨勢。這種不安全感,會讓中國形象越發負面。

這就是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咄咄逼人的背景。

毫無疑問,中國仍然要埋頭發展經濟,可是在「樹欲靜而風不息」之下,如何繼續「韜光養晦」?於是人們仿佛突然記起後面還有四個字:「有所作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