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7日 星期三

檳城,吃得開心放肆

檳城的街邊夜市
到檳城旅遊,吃是重要內容,無論哪裡來的遊人都會以一試當地的美食為樂。西方不同傳媒高度評價檳城的旅遊價值,美食佔了很大比重。西方人到來,獵奇心較重,而中國人到那兒去,則獵奇與懷舊兼重,哪頭重一點,看你的生活閱歷而定。

檳城的人口構成,華人佔四成多一些,馬來人不到四成,其餘的以印度裔為主,再加上來自四面八方的。檳城有什麼美食,從中可以想見了。當中有很傳統的,更有混搭  (cross over) 的,味道如何是只有吃到口才能知道的。

檳城的華人主要來自華南沿海各地,以福建 (閩南) 人為主,其次是潮州、客家,來自廣府一帶的相對較少。於是,到處可以吃到福建粿條做的小吃。粿條是閩南以至汕尾、台灣、潮汕的傳統食品,也叫「粄條」,主要用米粉製成,有的加人其他用料,與廣東的河粉差不多;有的似糕,切成粒狀塊狀,叫粿角。和湯的是為粿條湯,乾炒的是為炒粿條、炒粿角,而炮製者加入的佐粉和南洋品類凡多的香料各有秘方,粿條粿角小吃就變化萬千,早午晚都可以吃到。

檳城一家墟冚的食肆
在檳城搵食非常方便,大店小店很多,香港熟食中心那樣的地方不少,還有一些馬路的路邊夜市。當然也有設在大廈、商場的餐廳、酒樓,但對遊客來說,就太沒有地方特色了。

檳城較炎熱,但我們光顧的飲食場所,沒哪一家是「冷氣開放」的,除了下午鑽進去避暑片刻的咖啡店。店鋪都店門大開,若兩面臨街就兩面都洞開。門外的騎樓底,靠馬路一邊可能掛上竹簾遮陽擋雨。店鋪多是磚木結構的 (香港戰後已禁止這樣的建築,戰後建的唐樓都是石屎樓),樓底都有幾米高,天花以木橫梁構築,吊着一把一把晃悠悠的電風扇。在香港,這是哪年哪月的景象?珠三角小市鎮也不多見了。檳城以冷氣開放招徠的,似乎多是華人理髮店。

檳城騎樓底的食檔
不管怎樣,當地的無冷氣食肆,就我們光顧的幾家所見,都食客盈門。一家叫德成飯店的,生意火爆得驚奇,每次經過都見到門外華洋輪候者蟻聚。一問當地朋友,這果然是有名氣的老字號。那天午後冒雨去光顧,排隊時就點菜,吃上了,果然名不虛傳。另一家叫大東的茶樓亦一樣,晚上去光顧,仍有車仔點心,推車仔的「阿姐」想必已有孫兒。

熟食中心都是露天搭建的,有的專供小吃,有的明爐烹煮不同菜式,都是唐餐、馬來餐、印度餐薈萃,規模很大,食檔數以十計,有的設演奏舞台和超大型屏幕。那天去吃晚飯,剛好遇上世界杯的巴西對哥斯達尼加賽事,樂聲與歡呼聲陣陣,好不熱鬧。

食物更熱,愛吃咖喱的會吃得渾身冒汗。咖喱的製作方法千方百門,可能沒有兩家的味道是一樣的。熟食中心似大牌檔,廚房大開,大可以向掌勺的提出要求,例如少點辣,多點椰汁之類。我們吃了兩次咖喱魚頭,與香港最大的不同是魚頭 ── 用新鮮石斑魚頭炮製。檳城多海鮮,那天還吃了烤魔鬼魚、清蒸倉魚、田雞粥、海南雞飯等。

在檳城吃得開心的另一個原因,是價錢廉宜。幾天裡吃得最放肆的一頓,算下來每人只及一百港元。吃飽了,到路邊花四五馬元買一個即開的椰青清淨一下口氣,算來約十港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