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8日 星期六

喜得一百萬「花紅」

這是意料中事,但今天早上一打開手機進入「筆下留情」,看到總覽量上打出的數字正好是1 000 000,仍然覺得驚訝。

這不算「大」數據,是十年的積累,還可能有「水分」,因為美國的流量早些年常突然「井噴」,可能有神秘來源在做什麼勾當 (這是當時普遍情況,網上曾有議論)。無論如何,突破七位數了,儘管不知道真正的讀者有多少。

在這裡寫寫東西,完全是出於自己的樂趣,所謂自得其樂。十年前仍在為稻糧謀筆耕時,寫的都是官樣文章。為防長此下去荒廢了筆下功夫,於是開了片「自留地」,寫點自己喜愛寫的文字。當時不知道能寫多久,因為可能寫着寫着,筆會枯涸,沒法寫下去。一位在報上寫專欄的朋友後來擱筆了,為什麼?說是自覺生活圈子不廣,題材越來越枯躁,寫的東西自己都不願看,怎對得起讀者?

另一位曾在某大報做副刊編輯的朋友對此更有體會。一些著名專欄作家每天給幾份報紙寫東西,常常東家寫了翻炒到西家;忙亂之下,翻炒錯了並不少見。字數填不滿「豆腐框」是常態,編輯得隨時代填。出了什麼錯漏,專欄作家總是問責的一方,責在編輯。

如果願意寫作,當今是最好的時光。寫了,立即可以到網上發表,理論上全世界都可以看到。花點心思,還可以打扮得賞心悅目。要自得其樂,一點不難。

更大的方便是,手邊就有資料豐富得難以想像的「資料室」,這是任何文化機構自設的資料室難以比擬的。以前有一段時間要在工作縫隙間兼寫一個一整版的專欄,一星期一次。所花的時間主要在蒐集資料和圖片之上,可能要跑好幾次圖書館。那時,獲北京的朋友幫忙,陸續得到全十巨冊中文版《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不知有多高興。如今,書被冷落在書櫃一角,書若有情,情何以堪?沒辦法,網上的資訊更豐富、更精彩。

這樣寫作的最大好處,是給自己的見聞、思考留下紀錄,有文字,有照片,有詩句。人的記憶不可靠,有些東西會忘卻,有些東西會不自覺地變形。翻看以前筆下所記,常有驚喜,興幸紀錄了一剎那的靈光。

敝帚自珍的喜悅,不足為外人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愧見於舊文亦是常有的,最多的是為多年前舊文改正錯別字。這樣的「自媒體」寫作,作者、校對、編輯無酬自任,對與錯的責任都要自己承擔。從另一角度去想,能這樣修正,是印刷媒體難以想像的。印刷媒體的錯誤,會白紙黑字地紀錄下來。即使再版訂正,原版之錯仍頑固地千百年猶存。

不求文以載道,能以之自娛、抒懷就很好。若獲欣賞,是為「花紅」。今天得到一百萬「花紅」,高興自不待言。

4 則留言:

  1. 恭喜!恭喜!十年聚筆、百萬回報、實至名歸!👏👏👏🎊🎊🎊🎊

    回覆刪除
  2. 擱筆另一主因,是翻看舊作時感嘆‘原來我曾經寫得這樣好’,我不同你,你寫的是經世文章,我寫的多是感情抒發,故發現自己原來情懷已老,不能再在一粒沙中看到天地,在一朵花中看到一個世界時,就知是應擱筆的時候了。真不知道達到佛家看山看水的第三重境界,是好還是不好,因對寫文章的人來說,過於心如止水,雲淡風輕,確實不幸。但即使仍有情有感,赤正如我曾在詩中所說:年輕的哀愁,總是美麗的,中年的哀愁,只剩下乾澀。憤怒青年可愛,憤怒中年可憐,憤怒老年可厭。還是別做可厭之人可厭之事吧。本來我曾講過,年輕時有激情,宜寫詩,中年了有感悟,宜寫散文,老了有積澱,可寫小說。惜我無才,到了可寫小說之齡卻寫不來,只好擱筆。

    回覆刪除
  3. 恭喜、恭喜

    無錫^_^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