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日 星期一

梅子,仁棯,紫荊花

在北角春秧街街市驀然見到有青梅出售,顆顆飽滿,細毛輕柔,新鮮得渾如剛從樹上摘下。這大概是最新上市的梅子吧?隨手拍下照片與朋友分享,竟惹來驚喜。

有人立即發覺,15 元一磅,價錢又貴了。翻查一下這裡的文字,曾有九元一磅、15 元兩磅的紀錄,是七年前四月中旬的事,那時的梅子可能已上市兩星期了。今年待到四月中,價錢也會便宜些吧?

有朋友問,要浸梅酒吧?我不特別嗜酒,家裡有不少從各種途徑而來的酒,主要是紅酒,不知如何處理,用來浸梅酒是一個辦法。但紅酒的酒精度較低,用來浸梅酒未必合適吧?浸梅酒很容易,過去泡浸過,經驗是用度數較高的酒泡浸較好,梅味較濃郁。酒的質量更重要,好酒才能浸出好梅酒。這是浸,不是釀,網上一些有關文字把兩個概念混淆了。

浸梅酒必得加糖以平衡梅子的酸澀,若血糖偏高就得小心。加糖的分量可隨個人口味而定。飲用時,是加熱──煮酒 (溫酒) 論英雄──還是加話梅以提升風味,還是加冰以添時尚,亦隨尊便。

總之,這比外面買的梅酒便宜,且更好飲。這時泡浸,到中秋便可舉杯邀月。

有海外朋友對梅子醬特別感興趣,這也是對燒鵝之憶,廣東人吃燒鵝愛配又甜又酸的酸梅醬。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麼吃,是為了抵銷燒鵝之油膩嗎?總之,這是廣東人的一個集體回憶,想起燒鵝,就會想起酸梅醬,反之亦然。

我喝完泡浸的梅酒後,覺得把一罎子梅子丟棄很可惜,於是「二次創作」,再製成梅子醬,蒸排骨、夾麵包都極佳。

有朋友見到梅子卻想到仁棯去了。這是華南另一種要加工才可吃的果子,同梅子一樣大小,樣子遠不如梅子可愛。用來製成仁棯醬,極富風味。我幾年前的七月製作過,去年想再炮製,卻無法在街市難覓蹤影。朋友提議,可留意花檔、山草藥檔。每個街市都有賣花的檔口,賣山草藥的,就不是每個街市都有了。

從街市回來,在街道上空見有雀鳥疾飛掠過,仔細一看,是燕子,一只又一只,飛向不同舊樓的屋檐。一年一度燕歸來,春天真的回來了。不僅是香港,大陸各地也一樣,各地春花爛漫,出現不同的花海。似乎,各地──從城市到農村──都刻意大片栽培各種花樹花田,有的作為經濟作物,有的為了供人欣賞。栽種櫻花的不少,貴陽市外平壩農場有號稱萬畝的櫻花海。賞櫻,原來有大量地點選擇。

一輯廣西柳州的賞花資訊卻是令人有點遺憾。柳州近日紫荊花盛放,開遍公園、路邊,花樹較高,於是出現不少「擔梯」拍照的奇景:穿着美服的女子紛紛攀到兩三米高的梯頂,與紫荊爭艷合照。遺憾的是,報道裡紫荊與洋紫荊交雜出現。樹樹繁花卻不見葉,與花葉並茂的洋紫荊大異,盛放的應是紫荊花。

香港的洋紫荊,冠以「洋」字,卻根本不屬紫荊。洋紫荊(學名:Bauhinia × blakeana)是豆科蘇木亞科羊蹄甲屬有花植物,別名香港蘭(Hong Kong Orchid Tree),於香港首次發現,並獲定為香港市花,花大而艷,也稱艷紫荊。洋紫荊卻常在大陸被撤去「洋」字而誤稱為「紫荊花」,與真正的紫荊花(即豆科紫荊屬的紫荊 Cercis chinensis)相混淆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