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4日 星期三

在英美,作文竟然那麼難

香港有些人提倡用粵語寫作。在維基中,有不少這樣寫成的詞條。這與作者的「大粵語」意識有關,他們為了「撐粵語」而刻意這麼做。這也關乎一個信念,就是相信「我手寫我口」必能筆暢如流,好文章立馬可待。

五四運動之後一段很長日子裡,中國很多得西方風氣之先的知識分子循這思路得出結論,矢志要認滅「落後的」方塊字,而要把中國文字改造成拼音文字。這是很大的誤會。

在經合組識二零一二年的15歲學童學能PISA測試的閱讀一項中,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先進國家並沒有取得好成績是很好的說明。譬如英國排在第23(499),僅及65個接受測試的國家/城市的平均水平(496)。列如相同水平的還有美國(498)、丹麥(496)、捷克(493)。居於最前列的是上海(570)、香港(545)、新加坡(542)

英國教育部日前訂下了提高中小學生讀寫能力的新目標,其中包括,「期待每個學生到11歲時……能夠讀一本小說……能以正確的拼寫、語法和標點寫一篇短文章」。

這要求很低。若拼音文字對於讀和寫那麼方便好用,學生不該讀到小學畢業也做不到。

這不僅是英國面對的情況,美國、法國、德國等西方先進國家也一樣。問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是一個正在引起激辯的議題。面對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世界,面對中國等後發國家崛起,西方國家知道未來的命運取決於教育,英國因而定下要在五年後進入PISA前五位的目標的。教育要培養的一項基本能力,是讀寫的能力。在學校,寫作能力尤其是重要。

在閱讀中看到,美國《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Why American Students Can't Write (為什麼美國學生不能寫作)展開了大辯論。我好奇,把題目打進谷歌,一按鍵,跳出一大堆相關文章。原來不僅《大西洋月刊》發起這樣的辯論,其他很多傳媒、網站不約而同也有類似的議論。

來不及細讀,打開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就大開眼界。文章題為Does it matter if students can’t write? (學生不懂得寫作重要嗎?)作者說,一位教MBA的教授朋友說,他要求每個學生每星期就課本中一個問題寫一篇一頁紙的短文,他重在看學生怎樣分析問題,而不着重分析是對是錯。學生向校長投訴了,說是今天在商場不用寫這樣的文章,只通過電郵、Twitter 溝通。校長於是下令,不要教學生寫作。這位在美國一流大學教了50年書的商科教授卻認為,作為商務高層人員,清晰明確的寫作能力是必需的。

如果連 MBA 的教學也出現這樣的可悲情況,中小學大學的情況之惡劣就可想而知了。據二零零八年的調查,加州各大學的一年級生,有46%的寫作能力不足,要補課。

我一向認為,不管什麼語言文字,說和寫是兩回事,口頭語和書面語不同,書面語一定要通過學習才能掌握。如果英語國家的人不會自然而然地掌握良好的英語讀寫能力,也就不必旨望學好普通話,中文讀寫就沒有問題。當然也不要以為粵語是母語,自然能用粵語寫出好文章來。
**
文章參閱:Does it matter if students can’t write?
http://www.ft.com/cms/s/2/670a5802-d9b7-11e2-98fa-00144feab7de.html#axzz3QkiOpgL0

4 則留言:

  1. 如將文中的「大粵語」改為「大國語」一樣通用。我相信人們「撐粵語」非為撐而撐,而是他們真的感受到「推普」政策對粵語文化承傳的威脅。閣下常到廣東不同地方交流,應該不難發現很多以粵語作為母語的人都不能以粵語純粹地交流。甚或有好些人就連日常基本溝通或多或少都要以普通話作補充。
    不管閣下是生而為左派還是後天親中媚共,都不是問題。但請閣下不要因而抹煞有心人的心血。謝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刪除
    2. 陳先生似乎對粵語有興趣,何妨在搜尋欄中鍵入「粵語」讀一讀在下關於粵語的文章再扣帽子?當中約有三十多篇文章。讀讀「語文」類文章亦可以。

      廣東省境內,甚至廣州市內,的確有不少以粵語為母語的人無法說好粵語,有時要夾雜普通話。關愛粵語的人對此自然不舒服,這裡也議論過這不好的現象。香港人其實也有這樣的情況,不同的是夾雜上英語而已,可是不少人反以這種「不能以粵語純粹地交流」的行為為榮。

      「帽子」尺碼不合,恕不敢受,歉甚。

      刪除
  2.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