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讀到兩篇有關「快樂」的報道,很有趣。一篇是關於金錢怎樣才能買來快樂的,一篇是關於快樂與年齡的關係的。
金錢並非萬能,卻可以買來快樂,可是怎樣才能讓金錢發揮最大的快樂效應?美國《消費者心理學報》上最近介紹了一個有關的研究。
人的快樂由不同因素造成,據說有五成源自遺傳,它形成了你的個性;一成源自入息和婚姻狀況。這些都不易改變,或者短時間內難以改變。可是餘下的四成卻較易控制,因為源自日常行為,你花錢或者不花錢做什麼不做什麼,影響你的快樂。
例如你買來美食、靚衫、靚屋,可以快樂些。買來的東西有些實實在在,有的只屬感受,好像出席音樂會、看球賽、到高級餐廳「吃氣氛」等等。
這樣的花錢可讓人快樂不用懷疑,有趣的是,調查發現把錢分開花會多點快樂,就是說花一筆大錢去聽一場頂級音樂會,不如分開去多聽幾場次級的音樂會;把愉悅分攤開,好過一次過得到短暫的超級享受。
這樣買來的享受不只限於購買的時間裡,還會擴散到相關的生活領域,例如你花錢去做保健運動,就自覺生活也健康愉快了。
你或者會說,這不就是「阿媽是女人」般的常識嗎? ──有人對五千餘個家庭進行四年跟進調查來證實你的常識是對的,你該很快樂吧?
至於第二篇報道所說的,你大概就覺得新鮮了:有研究發現,人年紀大了比年輕時快樂。
這與一般人的印象大相逕庭,一般人的印象是,年輕少艾不知愁,到年紀大了,色衰體弱,各種毛病接踵而至,生活的色彩就越來越黯淡了。
可是美國一個在全國向34萬多人進行的大規模蓋洛普調查,發現這並非事實。調查是二零零八年進行的,接受電話訪問的人,年齡從18歲到85歲,問卷涵蓋廣泛問題,包括對個人「總體幸福感」(global well-being)的評分。受訪者還要分別回答,昨天曾經感受到陶醉(enjoyment)、快樂(happiness)、緊張(stress)、憂慮(worry)、憤怒(anger)、悲傷(sadness)嗎?這六項屬於「即時幸福感」(hedonic welling-being)
美國國家科學院五月發表了有關分析,指出不論從任何角度看,年紀大了反而較快樂。
在「總體幸福感」方面,人在18歲時「自我感覺良好」,但接着就每況愈下,直到50歲出現明顯的逆轉,越來越覺到快樂,到了85歲,那感覺超過了18歲。
至於「即時幸福感」(昨天的感受),緊張感自22歲開始下降,85歲降至最低點;憂慮保持平穩,到50歲卻急遽下降;憤怒自18歲即持續消減;悲慯感則呈上升趨勢,到50歲達到頂峰後下滑,直至73歲,再輕微上升,直至85歲;陶醉與快樂的表現相似,都逐步減退,到了50歲調頭上升,持續25年,然後很輕微地下滑至85歲,但始終沒再回落到50歲的谷底。
從上看得出,50歲是個明顯的分水嶺;年過半百,人的心情不是消沉了,而是日益上揚。為什麼會這樣,還有待研究。
英國一位心理學教授說這些發現非常令人鼓舞,並認為這種情緒的上揚不是由日常生活的事情推動的,而似乎是由人內心深處某些東西推動的。
這些調查對你的人生遠景展望有幫助嗎?
**
參考文章:
http://www.nytimes.com/2010/06/01/health/research/01happy.html?src=me&ref=homepage
http://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ulterior-motives/201005/money-can-buy-happiness-if-you-spent-it-righ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