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4日 星期五

戴口罩:疫情中的外部性

「三個和尚沒水喝」,制度的外部性。
外部性(externality),或外部效應、外溢效應,是個重要的經濟學理論,但這不僅是經濟現象,亦可以以之觀察、解釋疫情。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 Alan S. Blinder 不久前在《華爾街日報》撰文,就用外部性理論分析要不要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問題。


在經濟學上,外部性是指一個經濟主體(生產者或消費者)的活動對第三者的影響,有利第三者的為正外部性,不利的為負外部性。


升降機門打開,走進一位秀色可餐的靚女,賞心悅目,對升降機中其他人來說就提供了正外部性;可是她塗的香水引起一位鼻敏感者不適,那就是負外部性了。


在經濟上,外部性可以給第三者帶來巨大收益,例如農民種上油菜花,讓養蜂人收穫蜂密,蜜蜂又進而傳播花粉造益果農;但外部性也可以造成嚴重破壞,大量環境破壞就是這樣形成的。相同的是,負外部效應的「始作俑者」看似不必負上責任,而提供正外部效應者沒有因此得到什麼好處。


Blinder 指出,新冠病毒大流行就產生了巨大的外部性。


譬如佩戴口罩,要花錢買,戴起來不舒服,戴上了可能顯得異相;雖然有研究認為戴口罩的經濟成本很小,而對健康好處很大;但亦有科學家說,口罩的自我保護作用其實不大,對別人的好處更大一些。「所以戴口罩的正外部性是巨大的。」保持社交距離也差不多。


但 Blinder 指出,在沉迷於自由市場的社會中,人們衡量利害得失之下,提供無償正外部性的活動會供給不足。「基礎經濟學告訴我們,自私自利的個體決策者不會願意戴口罩」;「自由市場中的個人決策將導致社交距離的縮短」。


關鍵其實是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係問題,如果把個人利益、自由無限放大,就如英文中的我(I)永遠得大寫,那就難以調和了。


也並非毫無辦法的。外部效應一般無法通過市場機制調節,而要由政府負起責任,標準做法是徵稅或補貼,例如以徵收排污稅來治理環境污染。對於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Blinder 認為最好的辦法可能是強制執行。


至於聲稱戴口罩或保持社交距離都是「對個人自由的侵犯」,Blinder 說,紅燈和限速也「侵犯個人自由」,但可以拯救生命;佩戴口罩亦一樣,反對戴口罩其實是在殺人。


香港正在推行新冠病毒免費檢測運動,口號是「普及檢測,為已為人」。檢測的直接作用是保障個人健康,是「為己」;而外部性是「為人」,最終亦「為己」,是為正外部性。若有人預先高價購入「來路」檢測劑,就可能蒙受損失了,是為負外部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