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0日 星期一

島民心態,從英國到香港

英國首相文翠姍(梅姨)六月七日終於辭去保守黨黨魁職位,也意味着即將撤出唐寧街十號首相府,是為英國三年前由公投決定脫歐以來丟冠的第二位英國首相。文翠姍與卡梅倫都可說是英國人島民心態的犧牲者,至於是第幾位犧牲者,就難統計了。反正,英國首相最棘手的事務幾乎都與歐洲大陸有闗,一旦處理失當,就要付出嚴重代價。

島民心態(Island mentality)關乎地緣位置,常因為歷史、文化等因素而加強;有時不一定關乎地理上四面環海的封閉,而是人為的閉塞。結果都是其中的人自命不凡、自認與外面的人不一樣,極端者會如維基有關詞條所說的「思想狹隘、無知,以致敵視一切島外事物」。從正面看,這有利於保護島內形成的文化、生態,但不利於文化融合、進步。

《衛報》曾在〈我們島民心態的危險〉(The danger of our island mentality)評論指出,如今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英國人搭飛機、火車到歐洲大陸各處去,但仍有政客抱持過時的劃地為牢心態。

這與英國歷史有關。不列顛群島遭受過無數次來自歐洲大陸不同地方入侵者的入侵,最後融合出新的語言和新的民族。島上歷代皇室都與歐洲大陸不同國家的皇室有血源關係,有的新皇乾脆是從大陸某處迎來的。新的民族抗拒歐洲大陸的入侵勢力,但朝野都難以擺脫與歐洲大陸的情結,若即若離,難捨難離。這也是政治、經濟利益問題。幾百年來,英國千方百計在歐洲大陸諸國之間折沖樽俎,拉幫結派,拉這個打那個,火中取栗。這就是BBC著名電視劇《好的,首相》(Yes, Prime Minister)中行政事常務次官Sir Humphrey說的:「我們創造一個不團結的歐洲起碼五百年了……分而治之。」

島國民族的一大特點,是保持自己在個性上與大陸有相對獨立性。英國因而總是在覬覦歐洲大陸利益的同時,竭力保持行動自由,只願意負有限的責任,是所為「光輝孤立」。這亦符合英國的實用主義傳統:避免意識形態約束,保持最大的可能性和靈活性。

這造就了英國超越一般歐洲國家的視野,總是能夠從全球範圍而非僅從歐洲大陸的角度看待問題 ,這是它能夠保持主動性的秘訣所在。當它率先進行了工業革命,便迅速向海外發展,建立起「日不落帝國」。

島國民族、島民心態因此都有矛盾特點,既保守又冒險、創新;對來自大陸的事物,既實用主義地加以利用,又時刻疑慮、戒懼,又愛又恨。

英國通過公投脫歐後,朝野上下對怎麼脫歐爭吵不休,就是這種矛盾的反映。從政客、輿論到公眾,對不同方案僵持不下,爭的就是什麼該脫、什麼不該脫,以圖「輸打贏要」,利益最大化。問題是英國的籌碼日少,已無多少議價本錢。現在可不是Sir Humphrey在劇中說「(分而治政策)運作得那麼好,為什麼要改變」的時代了。

可是,有人要扮演英國過去一直扮演的「海外操盤手」角色來了,美國的特朗普公然干預起英國保守黨的黨魁選舉,直言喜歡那名當過外相而被傳媒形容為「最不合當外相」約翰遜。

說到英國糊里糊塗的脫歐和島民心態,可以總想到日本、台灣、香港等等。香港某些人真得到英國人的真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