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8日 星期六

手工製品,物化的時光

據宋代彩繪木刻像烙刻
用親戚送來自製臘肉煮上一鍋臘味飯,香濃可口,在北風正勁的臘月裡特別對胃口,也惹起舊時思憶,想到母親每到這個季節也愛自己製作臘肉,那味道與親戚送來的一樣,都是那方鄉土的傳統。

一位朋友也愛自製臘肉,我未嚐過他的精心製作,但他的描述就夠吸引。他除了嚴格挑選豬肉,對醬油、燒酒的選擇也特別挑剔。他試用過大陸、台灣、本港的燒酒後,認為以金門高粱酒為最佳。醬油好像是澳門某種產品。製作要捕捉住吹北風而特別乾燥的窗口期。這樣製成的臘肉,成本可能貴過市面銷賣的,吃起來則一定別有滋味。

過去有所謂「溫暖牌」毛衣、圍巾,是物質匱乏年代女子買來毛線給家人或心愛的人編織的。那時,常見女子隨身帶着毛冷、織針,一閑下來就「織冷衫」。溫暖牌已湮沒無聞,毛冷店好像也都消失。可幸,我還有手織的「冷背心」,此時正穿在身上。

工業化代表着生產力提高,大量生產帶來產品單位成本下降,是社會的進步。很多過去昂貴的產品已「白菜價」,不但價格便宜,質量也更精細更有保證,很多是手工製作難以企及的。手工製作,成本更高,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吊詭的是人們越發偏愛手工製品了,以致商家會以Hand Made為抬高價格的標籤。至於是不是真箇手工,還只是巧立名目,就要看你相不相信商家的良心了。「私房菜」是其中一個變相。

如果不是為了買賣,手工製品仍然有很大的存在價值,特別是在人情意義上,譬如送人兩條手製臘肉、一件手織毛衣,一定比送人商店買來的更暖人心窩。我沒有這方面的本事,但也愛隨自己喜好製作一些手工藝品,有的送人,多自己欣賞,說得好聽是陶冶性情,寫字、畫畫、烙刻、刀刻、寫文章、攝影......都有這樣的功效。如今世界進入網絡時代,要發展手工藝嗜好方便了很多很多,只要你有興趣,可到YouTube、Bilibili、小紅書等等找到大量參考視頻。

電子科技進步正使更多產品電子化、非手工化。人手寫字在逐漸被取代,下一步是寫文章AI化,「爬格子」將與手織毛衣一樣在社會中消失,「筆下留情」這樣的手工文章可能越來越稀罕。

不過我認為,越是這樣,Hand Made的東西越是可貴。有人說:「手工之所以貴,是因為有人把生命中一段時光,物化給你。」說的「貴」是價格貴,其實應改為「珍貴」,它難以用價格衡量。歷史文物可貴,更因為物化在有關文物上的時光更長。面對一些精美的文物,我常常想不明白,匠人的手工怎麼那麼巧妙?得「物化」了多少時光才能製成? 

又到歲末的寫揮春時節。手寫的揮春不如印刷品瑰麗、花巧,而勝在有手澤之親,如書法堪可欣賞就更好。小小的揮春也是時光──包括學習、練習過程──的物化。

1 則留言:

  1. 深有同感。另外,菩薩圖如此雅樸而分外優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