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9日 星期日

鮑魚:不為莫見而不美

「表裡不一」這成語很好明白,是說表面與內裡不一致,但含貶義;說的是外表看來很好,裡面則很壞。虛有其表、徒有虛名、名不副實、人面獸心,用意相近,都重在表面的欺騙性,和內裡的壞,外正內邪。表裡如一、言行一致、名實相副,說的是另一種情況,但不完全是反義。粵語面懵心精庶幾屬反義詞,是外邪內正。

中外都嚮往人的內在美(inner beauty),雨果名著《巴黎聖母院》(又名《鐘樓駝俠》),其中最感人的人物是聖母院中長相醜陋但心地善良的敲鐘人。人的內在美是內心世界的美,是思想、品德、情操、性格等素養的體現,表現在文化修養、審美情趣等。能內外兼修,自然更理想。

世間萬物中,有不少具有內在美特點。很多珍寶如金玉鑽石等本來面目都粗陋頑劣,都是經過加工雕琢才熠熠生輝的。包裹在樸石之中的翡翠,曾經是毫不起的頑石。


不過這些都不及牡蠣(蠔)、貝蚌的美醜反差之巨大。珍珠生成在蚌中,據說外表越是醜陋的野生蚌,生出的珍珠越是圓潤、光滑。即使沒有珍珠的牡蠣,包裹着蠔肉的內殼也有珍珠一樣的柔潤光澤,而光彩之斑爛更勝珍珠。可是它的外殼不僅粗糙,附上其上的貝殼類寄生物使外殼更醜陋以至猙獰,讓人不敢觸摸。

鮑魚也是海洋貝殼類生物,同樣外醜內美。家人曾經從美國帶回兩個長約二十厘米的巨型鮑魚殼,殼內光彩如幻,曾用來養水仙,如今不知收藏到哪個角落去了。

數月前到流浮山一遊,食海鮮後撿了個鮑魚殼,殼長八厘米,外殼有不少附着物。一直想不到怎麼利用這個醜與美的混合體。

日前,終於嘗試在外殼可以發揮的空白處刻了個字:醜。這與內殼的美相對。


不大好刻,一是殼面不平,二是難以掌握其厚薄,恐防弄穿了。刻出來的字,呈現內殼珍珠般的質感,可透光。

後來發現,那些疙疙瘩的附着物都可以剔除。外殼的原貌呈現了,有着清晰的弧線紋理,深淺褐色,天然流暢。再打磨一下,可以作摩挲的手玩。

「畫幅」變大之下,該填充一下才好,於是加上「唔知」二字,是為「唔知醜」。

在粵語,這一般是「不知害羞」的意思;但在這裡,可理解為「不知道什麼是醜」。一方面是外殼渾樸的美,並非人人懂得欣賞;另方面,這「醜」的背後有着令人眼前一亮的美,它刻意低調,鋒芒內歛,不求聞達而悠然自得、自在。

在內殼,又刻了個「靜」字。

「蘭生幽谷,不為莫服不芳。」鮑魚不為莫見而不美,默默地自強不息、自我成就,比幽蘭有過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