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0日 星期一

「老師」稱謂之泛化

今天收到朋友的「節日祝賀」,因為今天是教師節。我當過教師,多年前的事,如今,教師節應與我無關了。對教師,學生會尊稱為老師,這稱謂過去以校園為界,近年卻向社會泛化,於是我偶爾會被人以老師相稱,退休後,一些舊同事竟然也這麼叫,讓我不習慣。老師稱謂泛化之下,教師節讓我沾光了,意想不到。

新中國建國後,一九五一年就把六月六日定為教師節,以助振興教育。到「文革」,教育系統被砸個稀巴爛,老師尊嚴掃地。到改革開放後重興教育,一九八五年又把九月十日定為教師節。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基本,所以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教師節,日字不同,而對教師感恩則是一致的。

中國有尊師重道的傳統,自古以來對教師稱謂之多,可能是其他地方不及的,如先生、師傅、教官、山長、師氏、父師、少師、師長、塾師、書師、館師、館賓、館客、館賓、館師、絳帳、教諭等等。「老師」最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言:「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不管怎樣,教書者稱為「師」,其地位與天、地、君、親並稱,可寫到牌位上供人禮拜,如孔子以「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之尊高居廟堂之上,可見「師」地位之高。

近年來,老師的稱謂已泛化到校園之外,不限於教育界,義由狹而廣,被人尊重且具有一定文化層次和較高修養的人,都會被稱為老師。有人注意到,在大陸,學校行政人員也被稱為老師,但食堂職工、校工、門衛、司機等,一般被稱作師傅。在校園之外的文化、知識、藝術、專業技術圈子,對具有一定地位和專長的人,都會稱作老師。電視節目中,所有節目主持人、嘉賓、明星乃至政府部門人員,也尊稱作老師。

老師的寬泛化現象,好像是由台灣開始的,後來影響到大陸,如今香港也寬泛起來了。我對這有個適應過程。二三十年前,第一次在電話中被遠方未見過面的朋友稱作老師,曾極力謙辭一番。我據狹義的老師定義,認為你從來不是我的學生,我怎麼能是你的老師 ── 被老師了?如今被稱為老師,雖然不再無謂「懇辭」,卻是仍有臉上發熱的感覺。

對於這樣的泛化現象,有人以學術論文加以研究。大致認為,這是中國傳統禮教根深蒂固的影響,它的意識在社會層次地存在,借老師這個稱謂而突顯了。老師這個職業本身有寬泛性,又具有尊敬稱讚之意,很好用,用者受者都很易接受。這也是社會學上的「缺環現象」,說是在社交場合、在「陌生人社會」,先生、女士的稱謂有局限性,「老師」不分男女,被人覺得得體而好用,於是便流行了。

有人說:「在社會上,如果被人稱作『老師』,那將是對你最大的尊敬,也使你感到莫大的榮耀。」我倒是不覺得,反而覺得慚愧,除非確有授業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