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6日 星期二

新移民學習粵語的動力

維港今天早上的精采
香港是個文化大熔爐,這與美國有點相似。在語言上,美國的主流語言是英語,不同國家到來的移民都主動學習英語這一強勢語言。香港的主流語言是粵語,社會上九成的人說粵語。可是粵語的強勢顯然在弱化。這可以從外來人口──工作的、定居的──學習粵語的能動性感覺到。

戰後,香港人口猛增,廣東各地、大江南北都有人不斷湧來,操着不同方言。說的廣東方言就混雜,有屬於粵語次方言的順德話、四邑話,有異於粵語的客家話、潮州話,還有外省的福建話、上海話、國語。這些語言不但在街頭巷尾,從街坊鄰里聽到,看電影、聽電台也聽到。那時有大量國語電影、國語流行曲,還有潮語的,舞台上有不少潮州戲、潮州音樂表演。但人們都努力掌握粵語,社會上說各種口音粵語的人很多。一些藝人甚以明顯的上海、潮州口音的粵語作「招牌」,沒有人以之為忤。

當時的現實是,在香港謀生搵食,非掌握粵語不可。

幾十年過去,情況改變了。一方面是第一代移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土生土長,洗脫了父母的原籍口音,而且對國語有認知。另方面,內地新來移民學習粵語的積極性下降。我的感覺是,社會不似從前各種南腔北調五音雜陳了,要麼說國語 (普通話),要麼說粵語,此外是英語。

……昨天傍晚的精采
源自內地的移民可按學歷略分為二,學歷高的 (包括海歸的) 學粵語的主動性最低,有些可以說根本沒想過要掌握這種限於本地的方言。主要原因是在生活上、工作上缺乏學習動力。以前,你起碼要到街市與人溝通。現在,不與本地人溝通,生活照樣過;到超市買菜,可以不說一句話。高科技鼓勵你切斷人與人的直接溝通。更何況,本地人說國語的能力提高了不少,他們體諒你學習粵語之困難,會主動說你的語言,間接鼓勵這些人放棄學習被一些北方人視為「鳥語」的粵語。

在較高學歷者的工作環境裡,就更沒問題了。幾天前到一個文化機構去,開門的女士一開口就是普通話,看來根本沒有考慮來者何人。在他們的概念中,他們說的是全國通用語言,你不懂是你的不該。進一步是,他們會覺得不必學習你只在小地域流通的語言。

一位有個中原媳婦的朋友對此深有感受,因為媳婦到香港定居幾年了,至今不說粵語,看來也無學習之意。

可是不能說所有內地新移民都不學粵語,注意一下會發現社會上有不少努力學說粵語的新移民。譬如到酒樓吃飯,到超市、便利店買東西,到剛結束的工展會搶購……可以從口音發覺一些店員、售貨員是到港生活不久的。她們 (多數是女性),可能因為學歷較低,只能到職場的低層謀生,要與公眾打交道,非學習粵語不可。

這些人也有拒絕進入主流社會的,例如住在天水圍等較偏遠地區的,年紀偏高,會缺乏走進社會的動力,而樂於與「同聲同氣」的鄉親抱團生活。

我不拒絕普通話,且努力去學習,但為一些人到了香港而不知粵語之精采而可惜。

2 則留言:

  1. 我曾經遇過一個在香港生活了 20 幾年的日本人,堅決一句粵語也不說,亦因此除了一些簡單的打招呼說話,基本上在他面前說他壞話他也不曉得。相信這與自認為自己身份高有關。沒有為自己框上甚麼地位身份階級,自然會有更大興趣瞭解當地文化,特別是語言。

    回覆刪除
    回覆
    1. 唐人街好多華人唔識英文都可以生存,但生活圈子就局限了。他們更不會有階級觀念。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