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5日 星期三

樂見香港把「渠」變成「河」

翠屏河設想圖
香港二零一七年花卉展覽正在維園舉行。其中的渠務署花圃有兩塊小小的展板,介紹了要把九龍啟德明渠和敬業街明渠活化為啟德河和翠屏河的計劃,我為之高興之餘,更為近在咫尺的大坑明渠神傷。這條明渠二零一二年被覆蓋在地下,成為火龍徑。假若渠務署能早點改變對市區明渠的改造觀念,大坑明渠可能也被活化,而有一個更漂亮的名字:浣紗溪。

香港地勢多山,氣候多雨,雨落在山上,順流而下,有不少天然溪澗,附近會有早期傍水而成的村落,港九新界都一樣。地勢不同之下,新界的河道長一些,港島和九龍半島的都很短,而且流量的季節性變化很大,雨季時會洪水暴發,颱風來臨時更會釀成重大災害。香港發展起來,填海多在溪流出海的聚居點展開,溪流於是紛紛被治理成明渠或暗渠,以排污排洪。經濟繁榮了,市區的天然溪流也消失了。

早幾年,政府為了改善市區明渠,選定了十幾條分階段覆蓋,大坑明渠變為火龍徑是為其中之一。我對這「德政」不以為然,覺得這與愛護自然環境的時代潮流相悖,相比於周邊一些地方落後了。相對之下,首爾卻重現了清溪川,廣州重現了東壕涌、荔灣涌。

在香港,可幸的是九龍市區的啟德明渠、敬業街明渠,港島的香葉道明渠 (位於南港島線的黃竹坑站) 沒有覆蓋,前二者還有重建為市內「河道綠洲」的計劃。據此,相接翠屏道的敬業街明渠會搖身變成翠屏河。

打開地圖可見,香港有不少名為渠的水道,都無名。天水圍旁邊有一條長幾公里、闊約十米的河道,景色頗幽美,我翻開地圖想知道它的名字,地政總署的地圖只名之為「渠」(nullah),可見興建時就只考慮它的排水功能,為求加快排水,渠底渠岸都以混凝土拉直建成,不利游魚、水鳥、植物繁衍,景觀毫無設計,其中沒有與人為善的「親水」概念。對人的惟一考慮是安全,不准涉水,渠岸有鐵絲網嚴布,千方百計讓人無法到達水邊。

據活化啟德河與翠屏河的介紹,工程會加強防洪功能,同時改善水質、生態、景觀、公共空間,有行人橋橫跨河道,有人工浮島與人工濕地,河裡有天然石塊、仿石、魚穴。工程已展開的啟德河的水質已大為改善,河道已重現游魚,發現了七種魚,河畔發現 28 種鳥類光臨。設計據說有「親水文化」特色,可是在香港目前的文化氛圍下,所謂「親水」看來只限於眼觀,例如翠屏河河邊有玻璃圍欄,最多只讓遊人縮短與河道的距離。你別旨望可以像在清溪川、東濠涌、深圳環保公園那樣,在溪水裡濯足、撈魚。

不過,「渠」而能復活為「河」已讓人高興。黃竹坑的香葉道明渠什麼時候也能變為香葉河或香港溪?「香葉」與「明渠」相配,在名字上已足見荒謬。
**
舊文重閱:火龍徑,徹底埋沒浣紗溪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hk/2012/10/blog-post_9593.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