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作大無壞」蔚然成風

最近聽到一句四字「金句」:作大無壞。這是香港粵語的新成語,意思是「誇大沒有什麼不好」。這話可能在坊間流行一時了,只是我孤陋寡聞,到如今才知道。四字中,前兩字與後兩字同調同韻,很有音樂感,我聽到不禁會心而笑。笑的當然不只是音韻之協諧,而是它簡潔地針砭了香港時下的浮誇風氣。

這風氣不自今日始而於今為烈,而且成了波及海外華人社會、神州大陸的歪風。

這種誇大其辭的風氣,不能說由香港是始作俑者,而是商業社會中自然而然產生的現象。社會中的經濟自由度越高、越放任、越不受約束,這樣的誇張失實就越厲害。香港號稱是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系,這種由競爭激化的誇張失實自然嚴重,以至由商業廣告蔓延到其他領域。

在文學上,誇張是可以接受的,誇張有發人深思的功用,讓人在錯愕中有所醒悟。社會上過去一些誇大的稱謂,則是對一些有特殊成就和貢獻者的肯定,例於民國時代出現過不少「大王」,如「鋼鐵大王」、「煤炭大王」、「火柴大王」、「棉紗大王」等等。這顛覆了中國戲曲、舊小說中匪幫首領的「山大王」負面形象。

在經濟領域誇大其辭而蔚然成風,香港則可以說作出重大「貢獻」。這是隨着香港經濟在七十年代經濟起飛出現的,首先起飛的房地產作了表率,不知由誰帶頭把不大的樓盤、商場自稱作「廣場」之後,連小小的店鋪也「廣場」、「中心」成風了。補習社則紛紛升格為「學院」。

大陸改革開放之初,對香港的「廣場」莫名其妙;在大陸人心目中,天安門之前那麼大面積的城市空間才配稱作廣場。可是過了不久,資本主義作風在大陸開花結果,大陸的港式廣場就比香港還多了。大陸同胞眼中有「天下」,誇張起來更失實。如今在大陸任何一個城市,如果看不到一個號稱「天下第一」、「神州第一」以至「世界第一」的招牌,會叫人奇怪。

在大陸,「文革」是人們口氣最大的年代,人們不但動輙以全世界人民的代言人自居、以解放全人類為己任,遣詞用字也務必求大,如「炮轟」、「狠批」、「盡」,「打倒」之餘還要「踏上一腳」。香港報紙把很多這樣的字眼繼承過來了。看起來夠「大」的詞,如「打造」(比「建設」大)、「機遇」(比「機會」大)之類,也受歡迎。自己炮製的「大詞」更多,最簡單的方法,是在原來的詞上加上「極」、「超」、「爆」、「豪」、「世界級」等前綴,甚至連用成「超極」等等。濫用下,乳臭未乾小兒也懂得用上「超」了,如「超臭」、「超開心」。

香港傳媒是「作大無壞」作風的表表者。普遍的作風是,面對一宗事件,先選定一個合自己口味而又認為可以譁眾取寵的角度,集中火力炮製,圖文並茂,攻其一點,以偏概全,不及其餘。於是路人甲的意見,概括成「市民認為」;個別學者的意見概括為「學者認為」;個別網民的意見概括為「網民認為」。

傳媒人愛自稱為「專業人士」。對比醫生、律師等可以看到,真正的專業人士絕對容不得「作大無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