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跑步與步行,膝蓋負荷可有分別?

似乎關心健康的人都有個「常識」:對於膝蓋的健康來說,步行優於跑步。就是說,跑步容易傷害膝蓋,步行較安全。

這是很好理解的,跑步時腳落地較重,膝蓋承受的撞擊自然較大;相對之下,步行輕鬆得多,膝蓋受到的撞擊和磨損自然不如跑步嚴重。關節炎已成為現代人的流行病,膝關節出現毛病的人很多,上了年紀的人尤其是這樣。很多醫生也建議,步行比跑步好,這當然還考慮到心臟的負荷。對身體發胖了,骨質疏鬆了的長者,特別建議宜步行,不宜跑步。

可是就膝蓋而言,已有不少對跑步人士進行的長期跟進研究證明,只要膝蓋本來健康,跑步對膝蓋健康不會有重大影響,跑步不會造成關節炎。這些年來,我從《紐約時報》的保健欄目,就讀到不少這方面的報道。昨天又讀到一篇:Why Runners Don’t Get Knee Arthritis (為什麼跑步的人不患膝關節炎)。文章提到,今年(二零一三年)七月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沒有證據證明跑步──包括馬拉松長跑──會提高患上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的風險。」這是一個調查了約七萬五千名跑手的大型研究,它並發現,跑手患關節炎的比例還低於較不活躍的一般人。為什麼會這樣?

這篇報道的重點卻是另一個有開創性的研究,這研究正好回答了以上問題,研究的題目是《為什麼大部分跑手不患骨性關節炎?》這是加拿大安大略省金斯頓的女王大學 (Queen’s University)、美國馬里蘭州大學等的研究人員進行的研究。它從生物力學的角度,研究膝關節在跑步和步行中承受撞擊有多大差異?

研究對象是14名成年人,半男半女,膝蓋健康,平時愛跑步。他們要佩上測量儀器,在一條特別設計的跑道上步行、跑步各五次。跑道長50英尺,安裝了儀器去量度受試人員每次落腳的力度,和力度維持多久。

毫無疑問,跑步時落腳較重。測量發現,跑步的每一下落腳的重量,相當於體重的八倍;而步行是三倍。可是跑步的步幅較大,在距離相同下,落腳撞擊地面的次數較少;每一下撞擊力量維持的時間也較短。經統計發現,跑步與步行的距離若相同,膝蓋承受的總力量一樣。就是說,你跑一公里和步行一公里,膝蓋的受力程度一樣,所受到的磨損沒有分別。

可是,若以同樣時間計算,例如跑步半小時與步行半小時比較,膝蓋在跑步半小時裡受到的撞擊總量,就肯定大過步行半小時了。

領導這項研究的Ross Miller 副教授並指出,研究「暗示」跑步對關節炎治療有好處。

他說,初步研究發現一些證據,顯示關節軟骨喜歡循環受力,即一張一馳的受力。對動物的研究發現,軟骨細胞在這樣的情況下會分裂和修補組織;但若持續受壓,細胞的死亡就會多於再生,以致軟骨受損。

不過他強調,這理論仍屬猜測;而他的研究結果也不等於說明跑步有益於膝蓋健康,事實上也有一些跑手受關節炎困擾,他的研究不能解答這個問題。

其中一個常見病是「髕股關節綜合症」(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這不是跑步才得的病,但在西方常稱之為「跑手膝蓋病」(runner’s knee)

儘管這樣,他指出,說跑步會麼損膝蓋「確乎近於神話」(It does seem to be a myth)
**
《紐約時報》的報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