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1日 星期五

從DeepSeek看自信的重建

DeepSeek-V3推出才一個多月,接着推出的DeepSeek-R1才面世十多天,世界已為之震動。中國一個初創企業用比美國AI大模型ChatGPT少很多的資金和人力就能創造出可以匹敵的AI大模型來,令全世界都驚訝和好奇。DeepSeek的創辦人梁文峰一向低調,很少露面和接受採訪。今天難得看到答記者的答問報道,後來又聽到錄音,印象最深刻的是兩個字:自信。

要建立自信不容易。付諸行動並幹出成績、成就,甚至一雷天下響,更是談何容易。

關於自信心,有這樣的「定義」:「自信心是對過去獲得很多成功經驗的結晶。」

換言之,沒有很多成功經驗或者對自己成功經驗沒有正視、視而不見,自信就無從談起,從個人到民族都一樣。

西方人之自信、富有冒險精神,可視作他們的一種美德。可是美德並非越多越好,自信過了頭就是自我膨脹,是傲慢。他們的自信有源可尋,歐洲工業革命以來二百多年、大航海以來五百多年的成功經驗,給他播下了自視高人一等的基因,覺得自己凌架於世界其他大多數民族和國家之上,並相信這理所當然,會世世不絕。

相反,其他民族和國家,在一二百年裡遭受打壓、欺凌而無力反抗之後,形成自卑心理,沒有自信,對西方慣於仰視。中國就曾經有過這樣百多年的屈辱,英國人幾條火炮戰艦,就在中國從南到北如入無人之境,打得滿清政府割地賠款。西方列強紛紛傚尤,都得其所哉。中國國家民族的自信心幾乎因此全潰,最低點是在清朝落幕後的軍閥割據、國將不國時期,作為民族菁英的一批高端知識分子哀國家民族之不爭之下,要以西方馬首是瞻,把中國西方化、現代化,連漢字也要消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魯迅語)。

現代化等同西方化,是西方以外世界一個普遍認知。歐洲人以工業技術碾壓全球的同時,也把歐洲文化的價值觀、世界觀作為「普世價值」滲透到全球。

中國直到一九四九年才撥亂反正,重建起自信來。

近年一個可見的變化表現在中央文件上。中共十五大(一九九七年)、十六大(二零零二年)、十七大(二零零七年)的報告中都不見「自信」這個詞,到十八大(二零一二 年)報告「自信」出現了五次。十九大(二零一七年)報告,習近平14 次說到「自信」,到二十大(二零二二年)報告,「自信」繼續出現14次。

十八大報告提出了「三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十八大之後,又逐步提出了第四個自信:文化自信。習近平又多次提到歷史自信。文化和歷史都是一個國家、民族的靈魂,拋棄或背叛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難以發展,還可能上演歷史悲劇,這在不久前的中國有案可稽。


2025年1月29日 星期三

揮春:行書與宋體結合

每年到歲末都寫寫揮春。斗方大福,會按生肖變換加點變化,可是四字揮春的句子年年差不多,要在形式上有點新意較難。今年寫着寫着,把印刷體的宋體字寫進去,同時把四字中一個字寫大一些,添了點新意。

中國的讀書人大概都對宋體字特別有好感,因為自小讀的書多用宋體字印成。

雕版印刷由中國發明,先將文字寫好反貼在木板上,然後刻成反體凸字的印版,字體最初是楷書。到宋代,印刷業快速發展,出現了一種美觀而較易雕刻的字體,就是宋體。北宋畢升發明活字版,先用膠泥製成字粒,再製成木製活字、銅製活字。南宋時,臨安等地的印刷作坊開始出現類似印刷體的字體,橫細直粗,後人稱之為宋體。到明朝,宋刻本書籍受到文人追捧,刻字匠加粗宋體豎劃和筆畫端點以抵抗刻版磨損,形成新的字體,依舊稱為「宋體」或「老宋體」。原來的宋體字的橫筆和直筆則調整到粗細差不多,稱為「仿宋體」。到現代,仿宋體多用來印內文,老宋體較多用來印標題。

可見,宋體其實是明朝的產物,傳到日本被叫作「明朝體」,或明體。這名稱又隨着植字(照相排版)技術從日本引進到港台,據之又有再經修飾的「秀麗體 」,其實都是宋體的變體。

宋體字是為了方便刻字而從楷書變化而成的。橫劃尾部有個三角突起,折筆向上向右梭角突出,都是典型的楷書用筆;點、剔、挑、撇、捺都像楷書,是綜合唐代顏、柳、歐等書法大家的筆法而成。各家楷書的橫劃都有向右上傾斜之勢,宋體字雖然橫平豎直,但橫劃尾部上挑的三角,也給人斜斜向上的暗示。因此,宋體字雖是印刷體,但飽含書法韻味。

這次嘗試用毛筆寫宋體字,發覺若掌握對毛筆的一定書寫能力和對字體架構有一定理解,書寫並不困難。當然,要寫得嫻熟,得多加練習才行。宋體字可以是方正的,也可以偏長、偏扁、傾斜,可以有不少變化。宋體字雖然是印刷體,其實也是廣義上的書法。

幾天裡寫了不少行書與老宋體結合的揮春,有傳統條幅的,也有斗方。兩種字體結合,增加了對比、參差、變化,增添趣味性。

且借這些不同的揮春,恭祝各位新年健康、愉快、進步。





2025年1月27日 星期一

東區板道與世界最美城市天線線


東區板道昨天開通,天陰,有點微雨,沒有第一時間去走走。今天早上起來,北下的寒流帶來了艷陽天,馬上下樓去走走這條盼望了多年的板道。一個來回,不急不緩,拍拍照,觀察一下,走了正好一小時。

政府規劃署二零零九年就開始研究在東區走廊之下建設行人板道,由顧問公司做報告後,二零一五年又由土木工程拓展署進行研究,二零一六年開始公眾諮詢,再申請撥款,展開詳細設計。如今,板道開通了,長1.1公里,前後花了16年。以前的規劃曾說,板道全長1.7 公里。東區走廊在海面架空而去,到鰂魚涌才「上岸」。板道可能還會繞過北角路碼頭延伸到鰂魚涌去,連接那邊的海濱步道,直到筲箕灣。那樣,港島北海濱由筲箕灣到堅尼地城,就大抵能步行貫通了。

這步道堪稱為世界最美麗的海濱步道,為的是可以欣賞世界最可觀的城市天際線。

網上有不少城市最美天際線的評比,都以人工建築之壯麗和在天空劃出曲線之奇幻來評比。有兩個城市總不出第一第二位置,是為紐約和香港,都摩天大廈林立。我更喜歡香港的天際線,這不是因為愛屋及烏。

有人認為纽約的摩天大廈在設計上比香港的更優勝,更足觀賞。這帶主觀性,難以辯駁。天際線之比較其實不唯人工建築而已,更涉及自然山水之美。紐約也臨水,可就無山。有山,景觀就立體起來,香港特別是港島的樓宇隨山勢而建,高低錯落,遠近參差,到夜晚加上水中倒映更顯熣燦。維港四面皆山也,晨昏之際,在人工建造橫直線奇觀的背後劃出大自然的曲折與俊秀,這是紐約絕對無法相比的。環視世界,能兼得人工與山水壯美的城市,實不多見。重慶或者有條件一比,名字已出現在一些十大名單中。上海、深圳也出現在一些十大名單上。

要欣賞香港城市天際線美景,最好是坐渡海小輪。中環與尖沙咀之間的天星小輪因而被評為世界最值得乘搭的渡輪航線。尖沙咀海濱看港島景色最好,而要兼賞港九景色,除了坐船,現時還可選擇東區板道。其中從東海岸公園至起面向西北的一段,可以飽覽兩岸,可以把灣仔到鯉角門的光景盡收眼底。

全世界所有大小城市都是臨水而建的,但城臨水不等於人能親水,因為水邊都優先發展經濟,是經濟岸線。讓人能親水,要待發展起來之後。上海市內的楊浦濱江是個很好的例子,它的江邊原來都是百年老廠、碼頭、倉庫,老百姓見不到江。近幾年,區政府把生產岸線變成了生活岸線、生態岸線、景觀岸線。上海學者把這看作是上海是「人民」城市的例子。

香港近年陸續興建了不少海濱步道,這是經濟轉型的結果,希望也顯示特區政府也是「人民」的政府。

2025年1月18日 星期六

手工製品,物化的時光

據宋代彩繪木刻像烙刻
用親戚送來自製臘肉煮上一鍋臘味飯,香濃可口,在北風正勁的臘月裡特別對胃口,也惹起舊時思憶,想到母親每到這個季節也愛自己製作臘肉,那味道與親戚送來的一樣,都是那方鄉土的傳統。

一位朋友也愛自製臘肉,我未嚐過他的精心製作,但他的描述就夠吸引。他除了嚴格挑選豬肉,對醬油、燒酒的選擇也特別挑剔。他試用過大陸、台灣、本港的燒酒後,認為以金門高粱酒為最佳。醬油好像是澳門某種產品。製作要捕捉住吹北風而特別乾燥的窗口期。這樣製成的臘肉,成本可能貴過市面銷賣的,吃起來則一定別有滋味。

過去有所謂「溫暖牌」毛衣、圍巾,是物質匱乏年代女子買來毛線給家人或心愛的人編織的。那時,常見女子隨身帶着毛冷、織針,一閑下來就「織冷衫」。溫暖牌已湮沒無聞,毛冷店好像也都消失。可幸,我還有手織的「冷背心」,此時正穿在身上。

工業化代表着生產力提高,大量生產帶來產品單位成本下降,是社會的進步。很多過去昂貴的產品已「白菜價」,不但價格便宜,質量也更精細更有保證,很多是手工製作難以企及的。手工製作,成本更高,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吊詭的是人們越發偏愛手工製品了,以致商家會以Hand Made為抬高價格的標籤。至於是不是真箇手工,還只是巧立名目,就要看你相不相信商家的良心了。「私房菜」是其中一個變相。

如果不是為了買賣,手工製品仍然有很大的存在價值,特別是在人情意義上,譬如送人兩條手製臘肉、一件手織毛衣,一定比送人商店買來的更暖人心窩。我沒有這方面的本事,但也愛隨自己喜好製作一些手工藝品,有的送人,多自己欣賞,說得好聽是陶冶性情,寫字、畫畫、烙刻、刀刻、寫文章、攝影......都有這樣的功效。如今世界進入網絡時代,要發展手工藝嗜好方便了很多很多,只要你有興趣,可到YouTube、Bilibili、小紅書等等找到大量參考視頻。

電子科技進步正使更多產品電子化、非手工化。人手寫字在逐漸被取代,下一步是寫文章AI化,「爬格子」將與手織毛衣一樣在社會中消失,「筆下留情」這樣的手工文章可能越來越稀罕。

不過我認為,越是這樣,Hand Made的東西越是可貴。有人說:「手工之所以貴,是因為有人把生命中一段時光,物化給你。」說的「貴」是價格貴,其實應改為「珍貴」,它難以用價格衡量。歷史文物可貴,更因為物化在有關文物上的時光更長。面對一些精美的文物,我常常想不明白,匠人的手工怎麼那麼巧妙?得「物化」了多少時光才能製成? 

又到歲末的寫揮春時節。手寫的揮春不如印刷品瑰麗、花巧,而勝在有手澤之親,如書法堪可欣賞就更好。小小的揮春也是時光──包括學習、練習過程──的物化。

2025年1月1日 星期三

新年:快樂與和平來之不易

2025年到來,手機上祝福不斷:新年快樂,Happy New Year!

這不經意的套話,是否反映了對快樂的渴望,知道快樂來之不易?

快樂可以很簡單:一串肥皂泡就可以讓小兒快樂半天。泡泡吹起來了,笑臉張開;泡泡爆破,驚詫半秒,笑聲又爆出,迎接更多更大的泡泡。一瞬之前美麗的破滅,不在心中留半點痕跡。 

無知者最快樂,確有幾分道理。蒙氏綜合症患者的臉上總有笑容,儘管你會為其衰痛。蘇東坡說「人生認字憂患始」,是其慘痛歷練的總結,但同詩中又說「自言其中有至樂,適意無異逍遙遊」,說的雖然是友人在書寫草書中得到的樂趣,何償又不是他的人生態度?他不會因為憂患了而放棄文字,反而與友人一樣在「我書意造本無法」中得到「至樂」,活好每一個當下。

很多人的新年願望是世界和平。「和平」也如肥皂泡一樣容易破滅。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80年,歐洲人愛說這是時長破紀錄的和平期。這僅是相對於世界大戰的慘烈而言的,僅是從大戰主要戰區歐亞大陸而言的。歐亞的大戰就等於世界大戰,其中的和平就是世界和平。可是放眼真正的世界,戰爭從來沒有中斷過。電視機時代,把戰爭播放到人們的客廳中;智能手機時代,只要你肯跳出自己的「繭房」,戰火就爆發到你眼前、手上。

近兩三年,烏克蘭、加沙、敘利亞的激戰,讓人知道寸土無存、殘殺幾萬人幾十萬人的戰爭從未消失。的確,這些戰爭其實都是第二世界大戰的餘燼重燃。

戰後的和平很脆弱。剛和平不久,就爆發了朝鮮戰爭,美軍把戰火 燒到鴨綠江邊,逼使中國參戰。在美軍被打到最不堪的時候,美軍統帥麥克阿瑟動了「向中國扔50個原子彈」的念頭,結果被杜魯門炒了。而美國民意近七成支持麥克阿瑟。美國若以民主之名依從民意,中國還能有今天? 

中國有言:世界並未和平,我們只是生活在和平的國度。

「和平」仍是最美好的新年願望。香港今年新年之交的維港煙花特別漂亮,隆隆「炮聲」、煙火沖天讓人若有所思──畢竟,不過三數年前,香港曾一度被暴民、瘟疫壓迫至懸崖邊沿。

祝願各位珍惜當下,活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