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8日 星期六

故鄉隨腳是 基因南北同

四海為家的宋代詩人,遠少於唐代,這與唐代版圖與時人胸魄有關,唐詩的氣象因之遠比宋詩恢宏。

白居易就以「四海家鄉是」意象寫過不少詩句,例如:「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出城留別》);「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種桃杏》);「身心安處為吾土,豈限長安與洛陽」(《吾土》)等。他「江西司馬」之名亦因之而來。

宋代詩人由此化出不少句子。蘇東坡之友王鞏被流放到廣西五年後奉調回京而風采依然,一直伴隨的歌妓柔奴一樣花容姣好。蘇東坡試問柔奴:廣南風土不好吧?柔奴卻說: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東坡於是給她寫了《定風波》,下片云:「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其弟蘇轍又有句云:「心安即是身安處,自揣頭顱莫問人。」同期的張耒又作句曰:「莫歎萍蓬跡,心安即是家。」范成大再寫出「故鄉隨腳是,流浪不知休」是其後之事了。

中國人雖是定居民族,可是幾千年來也一直從北往南擴散,有過三次由外族侵擾造成的大型南遷移民潮,向百越地區遷徙,漢人無奈地「四海家鄉是......任腳走尺軀隨遇」。最具代表性的遷移是南北朝時期的「永嘉南渡」,它對中國人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版圖劃分都具有劃時代意義。那時的南遷人口至少有90萬。

這種歷時千百年的人口大遷徙是否會造成種族血緣的大兜亂? 復旦大學的研究人員曾測定和分析了中國南北28個地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漢族人群的Y染色體(代表父系)非重組區和線粒體DNA(代表母系),結果發現,南方漢族與北方漢族的Y染色體類型及頻率分布非常接近,說明南方漢族在父系上與北方漢族非常相似,受到南方原住居民的影響很小。母系方面,北方漢族與南方漢族的線粒體類型的分布卻非常不同,有顯著差異。這證實了史書的記載,即當時成功南遷的人群以身強力壯、勇於拓荒的男性農民為主,而很多女性死於長途跋涉之中。

這裡有一個很大的疑問,就是外族千百年來不斷入侵漢族地盤,甚至入主中原,異族婚配是渾常事,為什麼漢族的血統還那麼純正? 

一個主要的因素是漢族的人口基數巨大,遠遠高於任何外族。以明清交替為例,上海著名歷史地理學者葛劍雄認為,1600年明朝實際人口大約197 000 000人,明朝人口峰值接近二億 。而據台灣中央研究院研究員管東貴較細緻的統計,「人關前滿族人口大約有七十五萬至八十萬之數」。相對之下,滿清人的Y染色體與線粒體DNA無論如何都難以對漢人的基因遺傳產生多大影響。

相對於西方國家,中國人的基因遺傳高度統一。去中國化,談何容易。

(二之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