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6日 星期五

雲外誰寄錦書來

日前傍晚,在陽台觀看着夕陽緩緩西墜,快掉進大嶼山上的暮雲團中去了。一架直升機從西環海邊的機坪飛起,往海面飛去,繞向落日,似從錦帶般的晚霞中飛來。這景象一縱即逝,來及不取來照相機,只能用正拿着的手機拍攝。

後來審視照片,幾公里之外的直升機影像模糊,但日光雲影的色調、氣氛還可以。用到臉書作版頭,限於版頭的固定比例,直升機與夕陽不可兼得。於是只好二取其一,留下不清晰的直升機。再壓上一句:雲外誰寄錦書來(?)。

原句應是「雲中誰寄錦書來」,來自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句子用上了,才發覺原句的「雲中」,誤為「雲外」了。「中」是平聲,「外」是仄聲,按詞譜不應錯用。

可能是因為照片給我的直覺,若有錦書,應是從更遙遠的「雲外」 傳來,而不來自「雲中」。

誰還能收到親友的錦書? 電子通訊發達,一般的書信已淘汰殆盡。每日從信箱裡收到的,盡是部門、企業的函件,即使其中有幾句以示「親切」的句子,明擺着都是公關技倆,仍給你冷冰冰的感覺。

人們執筆寫字的確少了很多,但會更經常使用文字。有了智能手機,你每日會或手寫、或按鍵發幾條簡訊? 在公眾場所,總會看到有人在忙碌地發短信。當然,這與李清照所昐的錦書有天壤之別。今日電子短信的文字,當屬另一種文體, 是三及第、四及第還是五及第文字? 總之是有別於日常一般標準的書面文字。

日前讀到,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在個人微博上「隨手」發布的一段文字,116個字,被一名據稱是律師的讀者挑出12處語病,平均算來,每十個字不到就有一個語病。最後一個是,把「上海加油。」改為「上海加油!」。句號改為感嘆號。

這究竟是雞蛋裡挑骨頭、譁眾取寵,還是反映出教授──而且是中文系教授──「沒文化」、「對不起中文二字」? 內地網上有一番熱鬧爭論。

這讓人想起了說「回字有四樣寫法」的孔乙己。

隨着電子通訊技術進步,書面文字水平正日益受到威脅,中外皆然。對應書面文字,有口頭文字,兩者是互相關連又不相同的系統,互相影響、融合而又各自獨立。如果把兩者比喻為黑與白,之間卻存在巨大的灰色地帶,其中文白相混,精彩紛呈。

不論按場合需要寫的文字屬什麼,重要的是語意可以模糊(中文本來就是意合式語言),但邏輯要清晰。如「警方拘捕四人,涉嫌傷人……」這樣的句子,你搖頭嗎? ── 你不搖頭,思維邏輯可真有問題了!

雲外誰寄錦書來? 大概率不會有誰了,但總會有人發來短信,儘管大部分不必細閱,更不用勞心去挑語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