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3日 星期三

十號風球高高掛

十號風球下的維港,東區走廊上竟然有車頂風行走。
「天鴿」過港,半小時之前,天文台掛出九號風球來了,「天鴿」位於香港東南偏南約一百公里,向西北偏西移動。據此估計,「天鴿」會進一步逼近,香港會不會再掛起十號風球來?

果然,十號風球掛起來了,是為五年來的第一次。

「風球」這字眼其實屬於過去式。在香港還是漁港時期,香港文台每發出風暴警告,會在各處信號站 ── 最多時達 42 個 ── 懸掛信號標誌,俗稱之為「風球」或「波」,晚上則使用白、綠、紅燈號。如今香港已是「國際金融中心」,市民不再靠看「風球」辦事,可以用手機等先進通訊工具即時知道風暴消息。「風球」這用語已過時,用天文台的用語,是為「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和「十號颶風訊號」。但大家口頭只會說「九號風球」、「十號風球」。

上一回掛起十號風球,發生在二零一二年颱風韋特森襲港時。十號風球,意味着颱風最猛烈的吹襲。如果你對六十年代的香港有親身經歷,會對之留下恐怖印象。可是對五年前的十號風球,大部分人會記憶模糊。我也一樣,要翻查一下,才喚起印象來。

颱風韋特森那回襲港頗迂迴,它的風力在幾十個小時裡一再升級,移動路徑不斷改變,十號風球是颱風半夜裡忽然轉向吹到香港來時掛起的,持續不到三小時。到天亮,人們才發覺與 13 年來的第一個十號風球擦肩而過,失去邂逅機會,只見到八號風球,到下午二時許更變為一號。颱風真來去匆匆。

十號風球白天掛出來了,有些人可能會興奮的冒險觀浪去,今天還正逢大潮呢。

近半個世紀以來,香港受颱風的襲擊明顯減少了。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曾六次掛起十號風球,風災不斷,都死傷累累。此後,七十年代只有兩次,八十年代與九十年代都各只有一次。進入廿一世紀,頭十年一次都沒有。本個十年,才又掛出十號風球來。

自從「全球暖化」發生以來,氣候惡化、災害極化的警告不斷,說是氣候暖化必帶來巨災。與氣候有關災害的確不少,風雨旱澇、嚴寒酷熱、地震山崩每年都有。每逢大災,必有環保分子把它歸咎於氣候暖化,言之鑿鑿。

可是從香港看來,未見絲毫這般跡象,香港真福地耶? 香港其實位於太平洋熱帶氣旋向亞洲大陸轉移的路徑上,風災雨災是主要天災。以十號風球作標誌,自五六十年代以來,香港受颱風的威脅明顯減少了。正好在六十至七十年之間,出現過一全球降溫期,以致當時西方出現一片地球面臨小冰川期威脅的驚呼。

到氣溫又向上波動,繼之而來的卻是全球暖化警告,而且越鬧越凶。這樣的波動其實都是小時間尺度的量度,其中有人為因素,但更主要是大自然因素。從大時間尺度去看,會知道地球氣溫總在波動,大波動、小波動連綿,大冰川期、小冰川期反覆。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這樣的波動有非常密切的關係,重大發展都出現在氣候暖化的時候,各個地域、國家都一樣。可以說,沒有全球暖化便沒有人類文明的今天。

十號風球掛起來了,難怪剛才的風聲有點嚇人,但感覺不到過去十號風球長空怒號、摧枯拉朽的氣勢。六十年代,香港木屋滿山;如今,滿目盡是石屎森林。興許是,石屎森林把風暴的氣流威力大大削減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