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日 星期二

快樂與幸福,哪裡找?

誰都知道什麼叫快樂,可是深究下去,會發覺不容易弄明白,以致哲學家們為之窮經皓首。古今中外,如何尋找快樂,到哪裡可以找到快樂,都是至今不休不棄的議題。國際間各種「快樂指數」之制設,正好證明始終未找到議題的答案。

僅僅就「快樂」是什麼,就莫衷一是。「快樂指數」中的快樂,英文是 happiness,這個簡單的字,就不好翻譯成中文,也可譯作「幸福」,於是「快樂指數」在大陸也叫「幸福指數」,或「幸福感指數」,或更準確的「主觀幸福感指數」。可是在中文,「快樂」與「幸福」是兩碼事。

「快樂」的定義多得很,其中之一是「一種感受良好時的情緒反應,常見的成因包括感到健康、安全、愛情和性快感等。快樂常見的表達方式是笑」。而「幸福」可定義為「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並自然而然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

不妨這樣說,「快樂」多指較短暫的心情,快來快去,大起大落,層次較淺,較偏重於官能上的感覺;「幸福」是較長期的感受,較深沉內在,留駐心靈的時間較長。顯然,兩者在短暫、久持,在感性、理性,在顯露、內潛上有分別。

通常,兩者是並存的,可是自覺幸福的人未必常常快樂,甚至不追求快樂;經常覺得快樂的也未必覺得幸福,會只求快樂,而覺得幸福很遙遠。兩者的存在都與客觀環境有關,但常常更在乎主觀感受,所謂「境隨心轉」。

放下一點得自在
對主觀幸福的理解涉及許多分析層面,其中有幾點十分獨特而重要:

第一,心理參照。例如在一個封閉社會中,物質水平雖然不高,但其成員缺乏與其他社會的比照,於是知足常樂,有不低的幸福感。社會一旦開放,面對外來發達社會的各種衝擊,有了外在參照,原有的自尊受到創傷,幸福感便可能下降。

第二,成就感。如果人們意識到成就水平高於預期抱負,會有強烈的幸福感;反之,不會有幸福感可言。

第三,安全感。主要是指對社會環境的信心,這既是安全感的基礎,也是抵禦焦慮並產生主觀幸福感的基礎。因此,人的幸福感有時與其經濟狀況或收入並不呈現簡單的正比,一些經濟狀況不佳的人幸福感不低,而一些富翁卻整日憂心忡忡。

中國人的幸福感在過去十年中先升後降,與經濟發展軌跡並不同步。聯合國今年的快樂指數報告為此特別有一章談到中國。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之初,中國人在心理上更多與過去的生活水平相比,較容易產生滿足感。社會結構加速轉型之後,社會分化擴大,尤其是貧富差距凸顯,中國人儘管普遍更有錢,但幸福感反而下降了。

香港人呢?無論縱向橫向,近年的比較都不如意,快樂感或幸福感就只能落到與菲律賓同一層次了 (據聯合國報告)。

小孩子最讓人羡慕的是他們最快樂,這一刻哭得傷心,下一刻就破涕為笑。這全因為純真,沒有那麼多縱向橫向的比較。人成長了,成熟了,各種負累也多了,壓得體也彎,心也倦。

怎麼才能快樂? 大道至簡:放下就是快樂。── 無法都放下,那就放下一點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