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年輕廚師之減薪「過塘」

見到一位年輕廚師,當西廚的。與他見面的機會不多,似乎每次見面,問起近況,他都說轉工了。這可能是這一行,也可能是如今年輕人的常態,「魚不過塘不肥」嘛。這次亦一樣,這一過塘,過到一家三星級米芝蓮餐廳去了。

這回「過塘」是否「肥」了,要看你從哪個角度看。年輕廚師說,轉工之後,降級了,也減薪了,每月收入少五千多元,還犧牲了原本職位的年尾花紅。但他「過塘」了,為的是要進入一家世界頂級的餐廳去學藝,這一積累──包括履歷上的「鍍金」──比金錢上的積累更重要。我還聽說過,有一位立志學習廚藝的年輕人周遊列國去,到處打無薪的工,為的就是要學藝。

與不同行當的專業人士交談,可以知道很多「不為外人道」的事情。這些並不算秘密, 是行內人都知道的,但我作為行外人,會覺得新鮮。

這是家高級餐廳,這首先就反映在收費上,譬如吃個套餐要二千多元,吃個意大利粉也要五百多元。對於草根小民來說,這自然不菲,但對花得起錢的人來說則不算什麼,這樣的有錢人還真不少,餐廳因而不易訂座。年輕廚師戲言,在香港開食肆,取價最貴的和最便宜都不愁沒有生意。為的是,兩者的生意都不會受到經濟變化影響;不管經濟怎麼差,有錢的還是很有錢,不會吝嗇囊中錢,而沒錢的也總得要吃飯。難為的是走中檔路線的,又想有品質又想價錢便宜,經濟一下滑,客人便流失了。香港食肆之多,數不勝數,不斷「一雞死,一雞鳴」。稍為觀察可以知道,它們主要是走中檔路線的。

頂級食肆收費之昂貴,味道之不同凡響,有其原因。譬如,海鮮都是活的,即使巨型的阿拉斯加巨蟹、波士頓龍蝦也活生生的用飛機運到。可是家禽、牛羊之類的肉材,其實都是冰鮮貨色。急凍肉類要解凍,而用飛機冷藏運到的冰鮮肉是柔軟的,馬上可以烹調。這些冰鮮肉並不便宜,例如雞肉,用的是法國農場雞,一只要八百多元。西餐的雞菜式都只取雞的兩條胸肉,一條做兩個餐的大盤。雞的其餘部分,就供熬湯和做其他小吃了。

除了食材要上乘,也講究採用其中最好的一部分。即使是一塊和牛肉排,也只採用當中的精華,帶筋的邊料都不要。食客一定不用擔心牙縫裡會有食物殘留,不必有動用牙籤、牙線的煩惱。

配菜也一樣講究,一定要規格一樣,例如規定薯片是方形的,備料時就要切得厚薄、大小一致;薯粒要呈橄欖形,則粒粒橄欖大小均勻,都能經受得起間尺的量度。這對廚師的刀功是不小的考驗。自然,材料的耗費會很大。

廚師的分工很細,各司其職,而要在熟調時間上密切配合。例如麵食,麵是自製的,手切出麵條,而煮成的時間必須與配菜的烹調一致,同步完成。這都在上級的監督下進行,若哪個步驟不當,品質失準,不管怎麼昂貴的食枓也會當即拋棄而不惜。

香港高級西餐廳的總廚必然是外國人,他們大有「座鎮」之功。這些餐廳過去的「華人總廚」職位,原來多已廢棄。請個不動手、只動口的「鬼佬」,如法國人、意大利人,「唔打得都睇得」。

年輕廚師自言學到不少東西,其中應當包括對成品精益求精、做到極緻的態度。在這方面,他對日本極為推崇,指出日本是米芝蓮餐廳最多的國家。日本有所謂「工匠精神」,大陸近年很推崇這種對某種工藝之專精不二。這不易真正學得到,其中大有學問。

這位年輕廚師的付出一定不會白費,據說已有人向他招手到外地去,但他不為所動,自知有麝自然香。不過到下一次見面,他可能又「過塘」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