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東區走廊板道,幾時可成真

東區走廊板道設想圖
有一個關於香港的數字是大家都知道的:香港的土地面約為一千一百平方公里。注意,這是土地面積,即陸地面積。香港由九龍連接新界的半島和很多海島構成,海面有多大?我不知道,相信很多人也不知道。到地政總署網頁查找得知,香港的水陸總面積其實有 2755.03 平方公里,其中海面佔 1649.34 平方公里,即陸地只佔約四成,海面約佔六成,面積約為陸地的一點五倍。

多年來,我們的活動、建設、發展都集中在陸上,曾經大量填海造地。對海面並非不利用,港九之間的深水港是香港唯一的天然資源,香港的繁榮與命運都有賴於它。曾幾何時,維港船楫密集,連美軍航空母艦也碇泊到灣仔與尖沙咀之間的海面來。至今,維港給我留下的一個深刻畫面,是在早晨濃霧中乘小輪渡海見到的。濃霧中的海面特別平靜,小輪小心翼翼地滑行,前面一個黑影像沖曬菲林的顯影一樣,在一片乳白中逐漸鮮明起來,直至如幾層高的大樓橫亘眼前,如泰山壓頂。

那時的香港,「發展是硬道理」,沒有人有心思去欣賞維港景色。在港九兩岸,你甚至找不到一個可以視野開闊的地方眺望兩岸。港島由東到西,不是船廠、軍營、避風塘、就是碼頭,西環的內河船貨物裝御區綿延幾千米,只有在有限的公眾碼頭才可以讓人靠近海面。九龍亦一樣,西由荔枝角 (美孚) 到尖沙咀,再沿海向東到紅磡、土瓜灣、九龍地,又拐向官塘到鯉魚門,都難以親近海面。

東區走廊板的走向,左起油街,右至海裕街。
香港有一條世界數一數二的渡輪觀光航線:中環與尖沙咀之間只要幾分鐘就完成的天星小輪航行。它之所以難能可貴,是因為長時間以來你唯有放乎中流,才可以對維港景色遊目騁懷。早幾年,大會堂之外的皇后碼頭拆遷引起反彈,原因之一是,很久以來,這是能讓公眾親近維港的少數地方之一。

這情況近年有了不少改變。大城市的發展都有這樣的規律,就是城市是為了方便經濟發展而形成的,人們聚居到來首先是為謀生、養家,「搵食」第一,其餘都屬次要。經濟富裕起來後,對環境的要求才提高了。很多香港人到這時候,才驀然發覺維港兩岸天際線之可觀,而且是世界第一的城市天際線。香港各地在不知不覺間已建起不少海濱花園和走廊,試數一數:市區的觀塘、尖沙咀、紅磡、將軍澳、灣仔、西九龍、鰂魚涌、太古城、筲箕灣、新界的大埔、沙田、馬鞍山、荃灣、青衣、屯門,連接起來該有好幾十公里。

可是,在香港「開埠」最早的港島,這方面仍然滯後。不過,已看到未來新面貌的雛形。進行了多年的灣仔海底繞道工程,將把中環至銅鑼灣的海邊大變身。最讓我高興的是,把高架海邊的東區行車走廊的橋躉改造成人行走廊的構想,終於可望成真了。按目前的設想,這個凌架海面上的板道可行人、騎車,由北角油街伸展到鰂魚涌海裕街的海邊狗公園,再連接到筲箕灣。

日前從政府的宣傳材料知道,土木工程拓展署早在二零一五年三月就展開了在東區走廊建造行人板道的研究,如今正展開公眾諮詢。據這個月初的報道,部門預計明年會申請撥款並展開詳細設計,最快可在二零一八年動工;施工期需時約兩年半,即二零二零至二一年完工。

計劃能順利展開嗎?我不敢樂觀。議而不決、好事多磨已成為香港的常態。這計劃涉及小量填海,很可能有人借《保護海港條例》提出訴訟,議事堂的撥款申請可能又會遇上拉布……等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