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0日 星期一

初嘗新米,驚喜莫名

新米煮飯味清香
香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服務業興起之時,對銀行之迅速擴展,有句「銀行多過米鋪」的熟語。這反映了銀行量多的同時,亦可見米鋪之不少。如今,銀行更多,而米鋪益少了,堪稱鳳毛麟角。你家的附近有米鋪麼? 我家附近沒有。以前住在中環半山的堅道,沿着斜路走下,經常在荷里活道一家米鋪走過,相鄰的還有一家亦可懷舊的涼茶鋪。很久沒到那方去,兩鋪很可能都只待成追憶了。

想到米鋪,是因為剛吃到家鄉親友帶來的新米。過去到米鋪籴米,米除了有品種之分外,還有新舊之分。不過在我的記憶中,只對舊米印象深刻,卻不知道新米滋味。所以得到家鄉來的新米,頗雀躍。

說來實在慚愧,自小吃米飯,一吃數十年,而竟然不知道新米是什麼滋味? 與舊米有什麼不同? 粵人責備小孩不愛惜物資,會說「食飯唔知米貴」。這老話源於物資匱乏年代,甚至可能來自飢荒歲月。如今,除了家庭主婦,很少人知道一斤米價值幾何了。隨着米鋪消失,米之新舊也沒有人關心。從超級市場買來代裝米,誰知道其中的新舊?

香港對食米有管制,以保證隨時儲備足以維持居民 15 天食用量的食米,這由註冊米商共同分擔,各個米商都必須儲存相當於前一個銷售期 17% 的食米。由此推理:米商推出市場的食米都是相對舊的米,新米都要經過在冷氣倉庫儲存,然後包裝推出。

新米是有「定義」的,指的是以當年新收穫稻穀加工出來的大米。我們從超級市場買來吃到的,可能也有新米。可是怎麼沒有「傳說」中的新米滋味? 據百度百科:「新米的最大特點是具有濃濃的稻米清香,用新米熬出來的粥,米香四溢,口感順滑;用新米蒸出來的飯,米粒晶瑩飽滿,粘糯有嚼勁。」真誇張,像是那些「食神」動畫片的用語。

家鄉來的新米
中國以農立國,而「民以食為天」,過去祀祖,向祖先報告秋成,供品要用新米。 白居易 《自詠老身示諸家屬》有句云:「粥美嘗新米,袍溫換故緜。」亦可見對新米的珍視。

我對新米無知,對舊米則清楚。只要在大陸「改革開放」前生活過或旅行過,都知道什麼叫舊米。那時,在大陸吃到的米飯都粗糙難嚥,飯粒顆顆分離,毫無粘性,不但沒有飯味,還帶陳餿味。人們會告訴你,這是舊米,是「備戰備荒」政策下不知道在糧倉裡貯存了多久然後賣給老百姓吃的米。

日本人卻重視吃新米,有些輸港的日本米的包裝袋印有「新米」字樣。收成超過一年的則叫古米,兩年以上的是古古米。到日本旅行覺得日本的米飯特別好吃,除了米的品種外,是否與新米有關? 去台灣旅行也能吃到特別好吃的米飯,我就吃過花東縱谷出名的池上米。台灣有不少出名的米種,但總產量很低,自給不足,據官方數字台灣每人只可供給 45.7 公斤。這就如台灣咖啡一樣,恕不外銷。

家鄉來的新米「新」得很。家人在電話中知道今年稻米大豐收,剛收割了,便要求來港的鄉親帶幾斤作手信。新米是上好品種的絲苗米,前一天才乾殼,再加工,送來時真箇「新鮮熱辢」。煮出來,才知道百度關於新米的介紹沒有半點誇張。事實是,電飯鍋一打開,就清香撲鼻,米飯除口感佳妙之外,有獨特的清甜。一行禪師提倡慢吃,對這新米飯,慢吃不易,因為你會忍不住快吃;但若能慢吃,則一定更能體會禪師的活在當下妙旨:天天囫圇吞棗的米飯原來這般好吃。

真想不到,在家裡也可以吃到以為到日本、台灣才能吃到的靚飯。父親在生時,見到家鄉來人會問:「今年年成好嗎?」他怕麻煩別人,不會要求帶來新米。父親走了,下回祭祀,當「家祭由忘告乃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