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6日 星期三

信步重遊光孝寺

光孝寺內的祖堂與菩提樹
在廣州的幾天,天氣酷熱,無所事事,沒有既定行程,也不想舟車勞累地四處跑。一天隨意而行,不期然地走進了光孝寺。

若論廣州的名勝古蹟,少不了光孝寺。對佛教特別是禪宗有興趣的話,更會視它為勝蹟。後來成為禪宗六祖的惠能,據說就是在這禪寺中通過風動、幡動、心動之辨而「上位」的。這是禪宗一宗著名的公案,話說惠能流浪到廣州光孝寺前身的法性寺,聽見兩僧辯論,一說「風吹幡動」,一說「幡動而知風吹」,惠能卻道「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法性寺法師印宗聞得這番妙論,與惠能交談,才知他就是耳聞已久的惠能,即請高僧為他剃度完成出家儀式,並恭請他正式即位禪宗六祖。

據《光孝寺志》記載,寺院歷史久遠,公元前二世紀是南越王趙建德之故宅;三國時代,吳國虞翻謫居於此,世稱虞苑。虞翻死後,家人舍宅作寺。寺此後屢有興廢,達摩南朝時東渡來穗,在西來初地結庵居住(即現在的華林寺),再到光孝寺(訶林)住下講學,光孝寺門內東邊的洗缽泉,相傳就是達摩洗缽之井。

光孝寺內榕蔭匝地
民國之後,廣州成為革命大本營,國民政府提出「教育建國」方略,光孝寺自此一再被各大小學校佔用,只要與教育有關的,都獲開綠燈。「和平」後,這裡是廣東省立藝術專科學校,開設美術部、音樂部、戲劇部。一九四九年後,又變身成華南人民文學藝術學院,再又成為著名的「華南歌舞團」駐地。

不知道是不是有此文化教育淵源之故,光孝寺內的「法物流通處」與眾不同。寺院一般都有這麼一個擺放佛教經書、講義的地方,印刷品由各方善信資助刊印的,免費贈閱,印刷質量與內容常不大講究。光孝寺的法物流通處為一瓦頂小堂,有不少座椅,且冷氣開放。供流通書刊不太多,都擺放井然,而更難得的是選材與印刷都講究,不少是硬皮精裝的,限取三本。我在燥熱中步入其間,涼快之餘,心也很快就安穩下來。翻閱了一下,很快就找到不惜加重行囊負擔的一本書:《佛教聲律啟蒙》,由《廣東佛教》編輯部刊印。

這是一本以佛教詩詞、偈頌作素材講聲律的書,作者念西法師在序中說,擔心今天的出家眾再不去學習聲律這門學問的話,以後一些特定法事恐怕難以進行,所以編成此書。

序中有個很有意思的統計:據唐代各種詩集,唐有詩人 3 653 人,其中僧人 365,佔一成;唐詩共 15 446 首,僧詠佔 4 598 首,佔 28% 之多。如果加上其他詩人對佛有所體會的詩,禪詩就更多了。這些都要懂聲律才能創作。佛寺多見的對聯,就更是聲律講究極致的詩。大陸如今有不少重新修葺的寺院,新題的對聯常見不協聲律的。年前參觀西安的古觀音寺,就一再見到有失斯文的對聯,令人喟嘆。

光孝寺也經歷過由廢而興的修葺。近年曾一再遊覽,每次都感覺到從荒蕪而始的變化。這次再訪,是信步隨行、偶然而至的。那天早上去一家羊城有名的小吃店吃了瀨粉,有點失望之餘,在舊城區的路樹濃蔭下,不期然地走到了光孝寺朗然大方的門前,能不內進再遊?

最大變化是井然有序,沒有一些寺廟因為香火鼎盛而來的繁囂,上香只限於某些露天的香爐,讓善信供佛的香花也擺放整齊。有不少義工在工作,最受歡迎是免費提供涼茶的服務:菊花紅棗羅漢果茶。一位義工大嬸一邊不斷從大桶裡把煲好不久而微溫的涼茶盛出,一邊殷勤招呼遊人享用。據不久前從「發現」頻道看到的科學實驗,在酷熱下要降低體內熱度,喝熱飲比冷飲見效。於是出入寺門,都喝一杯。

供奉六祖的祖堂前有菩提古樹,記得從前,菩提樹孑然而立。如今樹更婆娑,卻是不再有孤零之感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