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 星期二

為「中國製造2025」的成功鼓掌

又一年了,二零二四年來到最後一天。

似乎是為二零二四年隆重送行,中國近幾天接連傳出令人振奮的消息。最激動人心的是六代戰機出現在藍天上,而且是兩歀,成都、沈陽分別把成果放飛到天上了(美國講了多年還只聞樓梯響)。海上,中國自主研發的首艘076型兩棲攻擊艦四川艦下水,能讓直升機、無人機、艦載機在同一艦艇上起降,配備美國同類戰艦沒有的電磁彈射裝置。陸上,時速可達450公里的CR450高鐵亮相,可望明年投入運營,成為世界上最快的商業列車,以時速400公里運行,2.5小時就能從北京到上海,比如今的約四小時縮短不少。

這只是近日的犖犖大者,今年較早前的,可能記不住了,或者根本不知道。

例如,《自然》雜誌十一月發布2024年《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最新統計中,北京今年連續八年成為全球排名第一的科研城市,上海超越紐約躋身全球第二,紐約從第二滑落至第三,之後是波士頓、南京、三 藩市、巴爾的摩-華盛頓、廣州、武漢、東京。前十位,中國佔五席;前二十位,中國也佔一半。中國近年迅速發展,背後的最大支撐是科學,還有中國獨有的實幹而富遠見精神,和只此一家的政治制度。

明天就是二零二五年,還記得「中國製造2025」嗎? 

中國二零一五年通過實施的這個發展戰略,至今施行十年,曾經被一些人──從國外到國內──罵得很慘。甚至有人說,掀動全球的中美貿易戰是它造成的,它雄心壯志太大,惹怒了美國人,由特朗普痛下殺着。這些人大概忘記了,美國重歸亞太以遏制中國的戰略是奧巴馬定下的,而如果不是9.11的橫空爆發,小布什會更早動手。

西方沒有忘記「中國製造2025」,網上仍有文章議論它是否「名存實亡」,因為中國近年的確少提它了。香港《南華早報》今年四月整理了官方及其他權威資料和數據認為,「中國製造2025」涵蓋的十個關鍵領域的二百多個目標已實現了86%以上,其他一些目標可能在今年稍後或明年完成。其中,電動車和再生能源生產等已遠遠超標達到。

以唱衰中國知名的美國之音十二月四日有一篇〈中製造2025十年收官,名存實亡?〉的文章,竟然說出了老實話:「中國製造2025」的核心目標和動力早就融入中國的第十四五計劃和其他各種相關專項政策中,習近平倡導的「高質發展」和「新質生產力」等策略是「中國製造2025」的延續與升級。文章指出中國有四個「成功征服」的領域:電動車、能源與電力生產、高鐵、造船(是美國的200倍);還有五個「部分實現目標」的領域:航空航太、生物技術、新材料、機器人與工具機、半導體(「成熟節點」晶片生產已接近全球領先地位)。

林毅夫曾說,中國的新興產業中有四大優勢:最多熟練工人、可供新發明立即進入的巨大國內市場、最好的製造業生態系統、建基於有效市場與有效政府相結合的產業政策(如「中國製造2025」)。

為「中國製造2025」的成功鼓掌。

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二戰結束80年,嬰兒潮一代將帶來新高潮

嬰兒潮世代(1946-1964),X世代(1965-1980),
千禧世代(1981-1996),Z世代(1997-2012),
Alpha世代(2013迄今)
「天增歲月人增夀」本來可喜,可是這又為地球帶來「新人口炸彈」。人口迅速增長曾令人擔心糧食增長跟不上,形成全球危機,有「人口炸彈」之憂。如今,不少國家人口老化,又擔心起「新人口炸彈」來了。

老齡人口(65 歲及以上)佔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日本以28%居於最前列,其次是意大利佔23%,再次的芬蘭、葡萄牙和希臘略低於22%。南歐多國的老齡人口比例也達21%。美國的比例為16.8%。擔心未富先老的中國,比例已達15.4%。 依照聯合國的老齡化標準,中國已全面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中國2.17億老年人口,可在各國人口排名表上位居第五位。

香港長者數量由1971年的18 萬增至2021年的145萬,增加了7.2 倍,佔人口的20.5%。這比例到2046年可能上升至驚人的36.0%。

據聯合國世界人口基金會的數字 ,全球 65歲人口比例在1974年至2024年間從5.5%增加到10.3%,幾乎翻了一番。到2074年,數字可能再翻一倍,達到 20.7%;其中80歲及以上的人口數量將增加兩倍以上,當中八到九成將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

這樣的增長速度對所有國家都是重大挑戰,衛生和社會系統都要充分準備。已開發國家的老年人比例最高,但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老化更快,且大都未對即將到來的老齡社會做好準備。

許多地方的人口老化,一方面是由於壽命延長,另方面是由於生育率下降。如今,世界人口超過60%生活在生育率低於「更替水平」(即每名婦女生育 2.1 個活產嬰兒)的國家。這趨勢必將進一步擴大。

老人比例持續上升,也意味着相關服務的需求持續增加。其中一項是殯葬服務需求。內地傳媒有這樣的報道: 「我國每年死亡人口近千萬,治喪親屬上億人,殯葬業從業人員十分緊缺,且現有從業人員文化水準不夠高,限制了殯葬業服務品質的提升。」

要提高服務質素,就要有年輕人入行,並要有專業培訓。截至今年2024年1月,中國1547所高職院校中,能提供殯葬業人才培訓的只有九所。民政部直屬的民政職業大學曾在展開全國調研,發覺大多數殯葬服務單位都表示「缺乏相關專業人才」。香港近期火爆的電影《破地獄》,和日本電影《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都從側面反映了不同社會的同樣事實。

幾天後到來的202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0周年,意味着戰後出生的嬰兒潮一代即將踏進80高齡,也意味着一個殯儀業高峰將到來。不久前瓊瑤(她不屬嬰兒潮一代)以戲劇性的浪漫方式體面地辭世,可能會為這高潮帶來怎麼樣的衝擊?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古人一世,今人三世

世界的「世」是常用字,構成的日用雙字詞、四字詞多不勝數。但「世」字的本義不好懂。

「世」字早見於金文,狀如一枝三葉,後加上「立」或「歺」作意符,以表示人立足世上或死者骸骨。疊加的意思可能是,人之生死如葉之枯榮。後來加上「木」成了「枼」,是為「葉」的初文。「世」字有個以三個「十」字並排而左「十」的豎筆向右曳出的字形;字形又進一步演變如「卅」,或「上十,下廿」。《說文解字》因而說:「三十年為一世,從卅而曳長之。」

30年,古時很可能就等於人的一生一世。中國古時之人平均能活多久?有不同說法。

網上有來源不明的學者統計,說是先秦的人均壽命是18歲,漢朝22歲,唐朝27歲,宋朝30歲,清朝32歲,非常低。

鄭州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教授袁祖亮編寫了《中國古代人口史專題研究》,據二十四史統計出的中國歷代平均壽命長得多:西漢60.5歲,三國57.3歲,隋朝55.3歲,唐朝65.6歲,五代十國61.8歲,宋朝64歲,元代64.9歲,明朝70.4歲──70.4歲已逼近世界今天的人均夀命(72歲)了。

二十四史被稱為正史,獲名留其中的人物,都屬鳳毛麟角之選,他們的夀命不可能有時代代表性,不能與當代目不識丁的千萬村夫野婦同日而語。古時的醫療水平、食物營養、衛生環境都落後,幼兒夭折率很高,人的夀命應遠不如現代人。加上缺乏全面而準確的統計,不把夭折嬰幼兒計算在內,以上數字都很可疑。

有學者研究了唐、宋近一萬個墓誌銘,發現唐朝人的平均壽命約是59.3歲,宋朝人約為61.4歲。同樣,古代能留下墓誌銘的,必比普通人高夀。

比較可信的是中國歷代王帝人均壽命,209位生卒年可考的中國王帝的人均壽命只有39.2歲。這些王帝都養尊處優,生活條件遠優裕於普通百姓,但仍然難敵不斷肆虐的疫症。清朝順治帝和同治帝都死於天花。乾隆27個子女有10個沒有活過5歲,17個兒子中只有10個活到成年。王帝更要面對一般人難以想像的權謀兇險,平均而言不享高夀較可信。王帝都獲山呼「萬歲」,諷刺的是都偏於短命。相比之下,草民的平均壽命會有多低或多高? 

到了近代,數據比較可信。民國時期,1933年男性平均壽命為33.38歲,女性為33.13歲,男女合計為33.3歲。到新中國成立時,人均預期夀命僅35.5歲。但數字自此飛速上升,1957年達57歲,1981年為68歲。據聯合國人口司2024年7月發布的數字,今年出生的中國人的人均預期夀命可達78.02歲。

一世仍可理解為30年。古時一世真的可能就是一生,如今一生已逾兩世,香港人更接近三世,北京、上海等也差不多了。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冬至,不再大過年

冬至翌日早上八時半的維港
昨天是冬至,朋友圈中有點熱鬧,傳來不少節日祝賀。太陽昨夜向南走到南回歸線之上,今天開始回歸了,按太陽年計算,這是新一年的開始。對在北方生活的人來說,過去這一天非常重要,於是為之慶祝,是為冬至節,甚至「冬至大過年」。

中國「年」是陰曆新一年開始之日。夏商周時,夏曆的正月在孟春,商曆的正月是冬天十二月,周曆正月則在冬天十一月。到了漢朝,漢武帝據天文學家新制定的太初曆,把冬季十月初一的歲首改到春季正月初一日。王莽篡漢後,歲首又改為十二月初一日,是為殷正。直到唐朝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再採用周正。此後歷代又改用夏正,以一月初一日為歲首,直到今天改稱為春節。

廿四節氣表示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軌道上的不同位置,位置固定不變。但由於軌道呈楕圓形,節氣之間走的時間不盡相同,在陽曆上的日子有時不一樣,例如冬至有時在十二月廿一日,有時在廿二日。

冬至之「至」不是溫度的極至。由於地表尚有積熱,冬至之前不會很冷,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後。太陽回歸緩慢,地表散失的熱量仍大於接收的熱量,天氣也就越來越冷。

但每天的日照時長的確會自冬至起重新增加。以香港為例,冬至當天的日照,從 06:59am 日出起到17:45pm 日落,時長10小時46分。夜則漸短。香港位於熱帶,日照最短仍有近11小時,但在緯度較高的溫帶,例如倫敦(北緯51.43度),今天的日照只有7小時50分,8:04am才日出,3:54pm 就日落了;溫哥華的緯度稍低,每天亦只能享有8小時11分的陽光。

古時,人類禦寒手段不多,冬天極盼太陽回歸,都視冬至為大日子,歐洲各地尤其會隆重慶祝。歐洲位置整體偏北,只有地中海畔的希臘、意大利有賴阿爾斯山脈阻住北方寒流,氣候較溫和,而雅典的緯度其實與中國華北的太原、石家莊差不多。美國除了佛羅里達州與德州南端外,國土緯度與中國華北相若,國土看似沃野千里,但由於缺乏橫向山脈,一到冬季,中部與東部就成為北極寒流的大通道,最先發開的東北部新英格蘭地區尤其是首當其沖,三年前連最南的德州也發生大雪災;南北氣流激蕩的中部,更成為龍捲風逞狂的大舞台;只有西岸得到落磯山脈庇護,氣候較宜人。相對之下,中華大地有秦嶺、南嶺等橫斷山脈阻隔,俄羅斯內又有東西向山脈阻當北極寒流,加上兩條大河自西東流,氣候其實更宜居。

冬至不那麼重要了,說明人類有了更多對抗大自然的能力。人類與自然環境比舊時疏離了,但對春天的明媚仍然殷切期望,特別是對下午不到四點就入黑的人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