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7日 星期三

一位進軍旺角的飲食業年輕人

旺角不斷變身的一角
旺角雖然留有我不少早年生活記憶,但近些年有點畏於親近,畏於那裡人啊、車啊、店鋪太擠擁以至雜亂,而在商業驅動之下,旺角變化多端,舊時的記憶痕跡幾乎都泯滅了。

街名是熟悉的,南北走向的西洋菜街、通菜街、花園街、洗衣街隐隐保存着田園風光;東西走向的奶路臣街、亞皆老街,還有麥花臣球場,則有着濃郁的殖民地師爺文化痕跡。這裡是九龍老區,是戰後華人居住和討生活的重要地段,很富生活氣息。過了彌敦道,新填地街一帶把港島石塘嘴沒落了的繁華花事移殖過來,但降低了檔次,並且不斷轉型。後來又與香港電影文化結合,產生過輝煌一時的一系列黑社會「古惑仔」電影。這裡在這大俗之中又有大雅,是香港樓上書店最密集的地方。

所有這些構成了旺角詭異的吸引力。近年,內地自由行旅客最喜歡到這裡逛街購物,外國遊客也愛到這裡鑽營。大概外來者都認為,這裡有序的混沌,最具香港特色。

至於本地人,愛熱鬧的都愛旺角。年輕人周末「埋堆」都愛往旺角鑽,但居住即敬而遠之。較年長的,除了長期在當地生活的,大多受不了那裡快節奏的熱鬧。

我昨天乘着辦事之便,到奶路臣街一帶走了走。儘管並非假日,仍滿街是人,加上店鋪的照牌廣告,真讓人目迷五色、暈頭轉向,要看路牌,才知道到了哪裡。

在快到麥花臣球場的一處街角,矗立起一座設計如鶴立雞群的新大廈,樓上是住宅,樓下是商場。走進其間,竟然意外地遇到一位近年在食肆經營上頗有發展的年輕人,原來,他的生意發展到這裡來了,算來是他與朋友一起經營的第五家食肆。他們走的是多元化路線,每一家的飲食不一樣。這大概也是摸索,希望從中找出適合的路向來。

他有一定的食肆經營經驗了,在銅鑼灣、尖沙咀都有店鋪,進軍旺角則是第一次,而情況竟然讓他有點措手不及。

這店一個多月前一開張,顧客之蜂擁是他沒有遇到過的,算來每桌一天接待六批食客,一天下來好幾百人。開張前,客人的喜好只能推測,「實戰」一個星期,菜單就不得不根據實際情況大幅改動了,連廚房也得改動設施以儲備食材。旺角果然是兵家必爭之地。不久前也聽說,港島一位茶餐廳老板改到旺角發展,經營火鍋店,生意應接不暇。

生意好果然值得高興,但問題也不小,每天都要面對的是人力,除了司廚的有保證,其他的服務人員就讓人頭痛,難以長期穩定。朋友說,工資都不算低,洗碗的都一萬好幾千,但招聘困難,而且要提防受騙惹官非。有人拿着身份證來應聘,勞工處後來打來電話說,證件是假的;有人來應聘時申明不要強積金什麼的,可是不久辭職,卻要追討各種「合法」權益。這些人顯然來者不善,有備而至。

於是,摧生了提供人工的承辦公司,可以保證每天有合格人員供應,當然,經營成本不一樣了。

香港最新的失業率是 3.1%,接近全民就業。香港作為服務業佔九成多的經濟體,服務業人員當然最多。其中其實大分為需要專業教育資歷的專業服務,和學歷要求不高的非專業服務。就市面所見,非專業服務如飲食業人手很短缺。不斷爭拗的最低工資,解決不了問題。隨着人口老化,據政府的推算,到明年 (二零一八年),香港勞動人口參與率預計會從二零一零年的 58.1%穩步下降至的 56.3%。

政府的推算又說,對高學歷者的人力需求會按顯著上升,而對低學歷者的人力需求會顯著下降。這很令人懷疑。昨天聽說,朋友所住大廈有一位年逾八旬的「看更」。這可能是特例,但「看更」多長者已是香港的常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