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0日 星期一

棕脂肪:運動強身的秘密

米開朗琪羅的大衛像……
 誰都知道運動有益健康,但運動為什麼有益健康,還有很多問題未弄明白。例如,研究人員有一條數老是算不清:運動中消耗的卡路里,總多過運動實際需要的卡路里;多消耗了的卡路里消耗在什麼地方?

《自然》(Nature)雜誌一月初發表的一個研究報告,可能揭曉了答案:多消耗了的卡路里可能消耗在白脂肪被轉變為棕脂肪的過程中。研究報告來自哈佛醫學院Dana-Farber 癌症學院。

研究人員很久以來便猜測,老鼠和人的肌肉細胞有時可以用生物化學的方法,影響身體其他部位的生物學進程。可是這種通訊怎樣進行,搞不清楚。哈佛的研究人員卻發現,肌肉細胞產生的棕脂肪,可以通過一系列連鎖反應的機制,引發其他部位的白脂肪燃燒。

研究人員早已發現,人若置於寒冷之下,可以從肌肉中激發出棕脂肪來,它的燃燒會產生熱量,以抵禦寒冷。這些棕脂肪就是研究人員用電腦掃描找到的棕脂肪。

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肌肉細胞在運動後產生的影響。他們首先發現,老鼠在不斷運動下會產生大量叫做PGC1a的物質,身體有豐富PGC1a的老鼠可以對抗與衰老有關的癡肥、糖尿等病患。人也一樣。

研究人員經過精密測算,發覺PGC1a進一步激發了一種叫Fndc5的蛋白質大量產生。這種蛋白質很早就引起研究人員的興趣,但作用不明。最新的研究發現,PGC1a會分解成為若干部分,其中一部分是一種激素(賀爾蒙)。這種激素不會只留在肌內之內,有些會通過血管傳送到附在不同內臟之上的脂肪中去,然後把那裡的白脂肪變為棕脂肪,進而燃燒起來。

研究人員給這種負責傳送指令的激素起了個名字叫Irisin,名字源自希臘神話裡一個負責傳訊的女神。

……借到美國展出兩年之後
整個機制可以這樣簡單表示:運動 --〉棕脂肪 --PGC1a --Fndc5 --irisin -- 白脂肪變棕脂肪 --〉燒脂。


如果這個機制能夠確立的話,人體內有多少棕脂肪,很大程度上就由人的運動量,和irisin 的含量來決定。

哈佛大學研究人員繼而從老鼠身上抽取出白脂肪細胞,然後把irsin 注射到細胞內。遺傳變化顯示,白脂肪細胞向棕細胞轉變;細胞的呼吸頻率提高,顯示新陳代謝加快,燃燒的能量增加。增肥後的老鼠在注射Fndc5蛋白質後,即使繼續被餵食高危食品,也沒有出現糖尿病。

研究人員又以人進行的實驗。參加者要接受一星期的長跑訓練,訓練前後進行的測驗證明,肌肉細胞中的irisin含量在鍜練後大幅提升。

有個發現非常有趣:老鼠身上的irisin 與人身上的irisin 完全一樣,就是說老鼠與人這兩種不同生物經過千萬年的進化後,各自的irisin保持原貌,沒有任何改變。這是否顯示它的存在具有非比尋常的重要意義以至不容稍變?

對於irisin,還有很多未解之謎。例如,它看來對新陳代謝很重要,但看不到對心臟、大腦有什麼作用;它可以通過運動產生,可以大量燃燒卡路里,可是從對老鼠的實驗看到,運動並不能明顯減輕體重,向老鼠注射irisin也不能使老鼠減肥。可是它能制止老鼠肥胖,並保持老鼠健康,老鼠即使繼續被餵食高脂肪食物,血糖水平也穩定。

這似乎顯示:運動能提高人的irisn水平,從而使人健康,卻是不能使人苗條。

無論如何,要做運動,又多了一個新理由。

2012年1月28日 星期六

抽脂燃燒:棕脂肪的特殊能耐

科學家對棕脂肪感興趣已有三十多年,直到近年,一直沒有太多認識。過去總以為,老鼠因為遇冷也不能顫抖以生熱,所以才需要棕脂肪。至於人類,新生兒遇冷發抖的生理機制也未成熟,也要靠棕脂肪來防冷。成年人能顫抖抗寒,棕脂肪就沒有必要存在了。

二零零九年四月,《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同一期發表了三批科學家有關棕脂肪的研究報告,都是以成年人為對象進行的,不但證明成年人也有棕脂肪,而且可以用棕脂肪來熱燒白脂肪。

對人進行研究,是因為對老鼠的研究非常讓人憧憬之故。路易士安那州立大學的科學家把一些養肥了的老鼠放到冷房中,冷房溫度為攝氏五度(約為家中冰箱的溫度)。老鼠為禦寒,激發體內的棕細胞。一星期下來,老鼠把體內的脂肪耗掉47%,體重下降14%

這真是非常有效的瘦身方法,而且不用吃藥。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科學家循相反方向研究,先用遺傳學方法使老鼠的棕脂肪失去燃燒脂肪的功能,再用老鼠做實驗,老鼠就挨冷也瘦不下來了。

人非鼠輩,也有棕脂肪嗎?也可以激發棕脂肪來熱燒脂肪嗎?歐美三批科學做了實驗。

第一,        波士頓喬斯林糖尿病中心(Joslin Diabetes Center)的科學家向1972人進行了PET-CT電腦掃描,在7.5%女性、3%男性身上找到棕脂肪。注意:參與者沒有經過挨冷去激發棕脂肪。

第二,        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Maastricht University)的科學家找來24名健康男性做實驗,十個是瘦子,其餘都超重或癡肥。當他們都處於溫度舒適的房間時,電腦掃描在他們身上找不到棕脂肪。讓他們在冷房挨冷兩小時之後再做掃描,除了一名癡肥者外,都有棕脂肪的蹤跡。

第三,        瑞典哥德堡大學(Goteborg University)的科學家以五名健康男性做相同的實驗,都找到棕脂肪。且從其中三人身上取得切片,證明掃描找到的確是棕脂肪。

如今,由加拿大魁北克謝爾布魯克大學(Sherbrooke University)進行的研究再進了一步。他們同樣讓參與實驗者(都是男性)挨冷,但未冷至令人發抖(發抖本身會燃燒卡路里),然後進行不同的掃描,結果發現棕脂肪在燃燒本身儲存的小量脂肪之後,會從身體其他地方抽取脂肪作燃燒。這使接受實驗者的新陳代謝率提高80%。這樣的提高源自那幾安士的棕脂肪,棕脂肪越多的人,越能挨冷,可以挨到較低的溫度才發抖。

據計算,棕脂肪可在三小時內燃燒250卡路里熱量。

這是不是瘦身的好方法?研究人員沒法確定的。實驗證明棕脂肪可以燃燒卡路里,但對人的長遠功效並不知道。譬如,讓棕脂肪燃燒一通之後,人會不會產生強烈飢餓感,要吃大量食物作補充?這就如游泳之後特別飢餓、胃口特別好一樣。一減一加之下,體重未必可以減下去。


新的研究最讓人高興的地方可能是,對產生棕脂肪的機制有了新發現。

(「棕脂肪新發現」之二)

2012年1月27日 星期五

脂肪不可怕,只要是棕色的

人體與電視,反比例發展
無論中外,節日都與吃連繫在一起。要慶祝一個什麼節,總要以吃喝來提升慶祝的歡樂情緒。過年,吃就更重要了。吃多了,會不會產生「罪惡感」?會不會擔心身體積累的脂肪多了、得加緊減肥?那麼,值得向大家推薦兩篇文章,都是在《紐約時報》上讀到的。

兩篇文章是春節前後發表的,時間相距約兩星期,不約而同介紹了對棕脂肪(brown fat)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的題目分別是Exercise Hormone May Fight Obesity and Diabetes(運動激素可抗癡肥抗糖尿)Brown Fat, Triggered by Cold or Exercise, May Yield a Key to Weight Control(因寒冷或運動激發的棕脂肪可能是控制體重之匙)

膽固醇有好壞之分已屬常識了。還應知道的是,脂肪也有好壞之別,壞的脂肪是白脂肪,而好的脂肪是棕脂肪。

其實,也不能籠統的說白脂肪就是壞的,對身體沒有好處。我們所說的脂肪,絕大部分是白脂肪。脂肪是身體不可或缺的部分,它為身體存儲能量、提供能量,還維持體溫和保護內臟、緩衝外界壓力;皮下脂肪可防止體溫過多向外散失,減少身體熱量散失,肥人因而比較不怕冷;脂肪又能減少內部器官之間的摩擦。脂肪也可阻止體外熱能傳導到體內,有維持正常體溫的作用。脂肪還能促進脂溶性維生素如ADEK等的吸收。

說它壞,不過是因為現代人一般營養過剩、脂肪積累太多而說的。應當說脂肪無罪,有罪的是人吃得太多、運動太少。積累太多而引致過胖的脂肪,是白脂肪,它的主要功能其實就是儲存人體不可少的脂肪。

棕脂肪的主要功能,則是分解引致肥胖的白脂肪,加快人體新陳代謝,促進白色脂肪消耗,從而為身體製造熱能。它可以說是一種減肥脂肪。

棕脂肪在新生兒身上發揮的作用最大,因為新生兒的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成熟,又要面臨從37的母體走到低得多的室溫的變化,需要棕脂肪細胞來產生熱能。它們主要堆積在新生兒肩胛處。直到近年,生物學家才知道棕脂肪會隨着人的成長而迅速消失,最終,人體內只殘存少量棕色脂肪細胞,主要分布在頸部、肩膀、脊柱兩旁,這些部位皮下脂肪較少,又有大型血管通過,散熱很快,需要額外的熱量來維持溫度。

後來,人們又發覺,對於棕脂肪,瘦人比肥人多,年輕人比老人多,年輕女性比男性多。

在控制體重已成為社會問題之下,棕脂肪的神秘功能日益受關注。似乎,只要找到刺激棕脂肪細胞生長的方法,減肥、控制體重就易如反掌了;大吃大喝可以無所顧忌、不再有「罪惡感」。這更是生財之道。試想,若有藥商生產出刺激棕脂肪生長的藥丸,會多受歡迎?

要製造棕脂肪難嗎?說來也不難,簡單的方法有二,一是挨冷;二是做運動。最新的研究在這些方面都有新發現。

(「棕脂肪新發現」之一)

2012年1月26日 星期四

蒸出來的年味

家門前的春聯
放完年假回來上班,工作有點忙,但仍少不了與同事互賀新年。一位同事在聊到過年雜務時有點抱怨地說,家裡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家,仍要自己動手蒸蘿蔔糕。我則說,老人家能蒸蘿蔔糕還是讓她蒸的好,年味可能就來自這一蒸騰中的散發,對老一輩人尤其是這樣。

過年有沒有年味?有沒有過年氣氛?這樣的問題,以前──社會富裕起來之前,大概是不存在的。那時的過年,總會有年味,氣氛總會很濃烈。

年紀大點的一定記得,那時過年總是很熱鬧,熱鬧來自吃的、穿的、玩的,自來家裡家外因為過年而從四面八方到來的人,團聚的、拜年的、拜廟的……。

那些年,過年是大日子,一年裡的積蓄──財力、精力、期盼的積蓄,都在這幾天裡放肆一番。貧如楊白勞也捨得扯兩尺紅頭繩,為喜兒打扮一下。為了這大日子,什麼人都忙碌,打掃屋裡屋外,準備賀節食物,為小孩大人添點新衣新鞋,再無餘力也會剪剪頭髮。於是,仿佛大地煥然一新,不管什麼人都喜氣洋洋。年味,從每家每戶都可以嗅到。一旦爆竹聲響徹,更是連每口空氣都帶年味了。

台灣的梅花開得早,十二月底在三義附近偶然
邂逅幾株梅花,只有疏落花影了
這樣的年味得有個前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有這幾天可以這樣放肆。其他日子,只能把希冀壓抑着,到了過年才像爆竹一樣把壓抑得辛苦的情緒爆發開來,連胃口也一樣。這樣的爆發能不強烈嗎?

家裡的年花
可是現在,人們普遍富裕了,或者相對富裕了,穿的、吃的、玩的等等,都不必等到過年才得到滿足。到了過年,沒有足夠強烈的欲望可以爆發,對過年的期盼也就不多了。

期盼如果還有的話,最強烈的,可能就是團圓的期盼吧。可是對比從前,團圓也有不如了。以前,家庭、家族都龐大,兄弟姊妹、叔伯姨媽眾多,人丁興旺,過年走到一起,大的小的一片喧嘩。吃個團年飯,飯桌擺到街巷、院子。如今的團圓不如前,往後的團圓會更不如今。很多夫婦寧養寵物不養小孩,團圓可能不必提了。

于丹說,西方的節日都與宗教有關,來自天上;而中國的節日都與人倫有關,來自土地。人倫、土地,是農耕社會的最重要構成元素,耕作必須以家庭、家族甚至宗族為單位的進行。當農耕社會變成了工業社會,都市化成為不可拒抗的歷史潮流,來自農耕社會的節日,在都市裡漸漸失去原來存在的意義,也就勢所必然了。據去年的人口調查,中國人口已超過一半──51%──屬於城市人口了。

蘿蔔糕,繼續蒸
原來的春節是在所有人都在隆冬裡沒有農活可做的日子過的,大家都有充分時間去為節日忙乎,每個人都參與,就連小孩也樂於為節日做點什麼。在我感覺中,這樣人人動手,什麼都一手一腳弄出來的參與,是所謂年味中很重要的元素。而在香港,這越來越淡薄了。以前,年終的大掃除是一家總動員的,炮製過年食品如蒸糕、炸油角、炸煎堆都一起做。人們越來越不必為這些辛勞,家務有家傭代勞,環境較清潔不用什麼大掃除,蒸糕的本事在家裡或許已失傳,而且商家什麼都有供應,為了健康也不想吃以前的賀年食品。辛勞減少了,年味也減少了

能蒸蒸蘿蔔糕的家,年味一定濃一點;能有自已手寫的揮春、春聯,年味又更濃一些。我家都有,但仍覺年味大不如前了。

2012年1月23日 星期一

祝富貴似牡丹,努力如蜜蜂


恭祝富貴似牡丹,努力如蜜蜂

臘月廿八那天的早上,趁着遊人不多到維園的年宵花市走走,拍拍照。一個攤檔的鮮花很矚目,好些人在圍觀,我也湊上去。旁邊有人好奇地問:「這是什麼花?」

我扭頭一看,是一名年約四十歲的女子,回答道:「是牡丹。」給她點通識教育。

香港難得見到牡丹。早些年偶然也在年宵花市見到,樣子一點都不好看。花若開了,花容憔悴;若未開,樣子萎靡,因為葉子很少,也缺乏綠意。近幾年,花市多見了牡丹,多是山東來的。可能由於栽培技術進步了,「賣相」為它的「國色天香」挽回不少聲譽。

可能由於太罕見了,香港就有些人與之見面不相識。這些人一定也知道牡丹的大名的,也一定在酒樓或什麼人的廳堂,見到過以牡丹為題材的國畫。可是,人們見到雍容富麗、花瓣百疊千重的牡丹,驚艷之餘,仍然會不知道這是什麼花。

那天見到牡丹來自山東,檔主像個農民,一口山東口音的普通話,說每天就在花檔的塑料布棚子裡過夜。他自言花都是原盆栽種的,說着一手握着一株牡丹,連盆提起來,證明所言非虛。這盆花有廿來個花蕾,該有好幾十斤重。但他說花期可達兩個月,我就有疑問了。

幾年前,我家陽台也曾有牡丹大駕光臨,是一位舊老闆送的。這人是山東人,過年前不打招呼忽然着人送來兩盆牡丹。我受寵若驚,也不知道怎麼料理這不速之客。花開得很及時,盛放之貌真稱得上花團錦簇。可是盛極必衰之間,來得讓我措手不及,千百片花瓣一夜之間就盡落如堆雪,讓人膽顫心驚。

我很相信這不是牡丹的自然生態,而是牡丹被催促提前開花之後的結果。

牡丹最出名的產地有兩個,一是河南的洛陽,一是山東的菏澤。那天在花檔,也有人向檔主質疑,牡丹不是洛陽的嗎?怎麼你的來自山東。河南、山東相鄰,氣候條件相似,都盛產這種中國獨有花卉。牡丹性喜陽耐乾、畏熱耐寒,春天開花。可是春節時冬寒未盡,對牡丹的花期來說是太早了。洛陽有牡丹節,今年的開幕式定在四月十日,距今還有近三個月,可見要牡丹在春節迎節有違自然規律。香港也不利於它生長,運來了必也水土不服。盛放之後一夜之間衰敗,也就不出奇。

很多年前曾到洛陽,見被譽為「百花之王」的牡丹毫不受到特殊尊崇,大感驚奇。牡丹在那裡到處可見,馬路分隔行車線借重了它,廁所要點綴色彩也用上它。物以罕為貴,物多見則易賤,這現象在社會多見。這亦顯示,物之市場價值貴賤,實不能用作物之實際價值衡量。

今天是龍年的大年初一,給大家送上攝得的牡丹圖,恭賀新年。只有牡丹,有點單調,幸好有蜜蜂添上動感,而且不止一只,都一個勁地往花蕊裡鑽,誰也不讓誰。我忽然領悟,狂蜂浪蝶的「狂」字並非隨便用上,實有根據。

謹祝各位:富貴如牡丹,努力如蜜蜂。

2012年1月20日 星期五

參觀台北故宮博物院,運氣極佳

台北故宮博物院
去台灣之前,一位朋友用電郵傳來簡簡單單幾個字:「故宮博物院一定要去。」故宮博物院本來就打算要去,朋友這麼一說,就變成非去不可了。

誰都知道,北京故宮的精品,特別是小件的,在國民黨撤出大陸時被大量運送到了台灣去。精品精到麼程度,過去也略有所知,但不怎麼放在心上。這些都是國寶、准國寶級的珍品,放在北京與放在台灣,於我同樣遙不可及。到台北故宮博物院逛了幾個小時,感覺不一樣了,一是驚於精品之多、之集中,二是比到北京去看更方便。

著名博物館都有非常豐富的藏品,除了有限幾件屬常規展品,其餘的都要輪展,這既是為了讓更多藏品能與觀眾見面,也是為了讓展品得以回庫「休養生息」。所以去看博物館得講運氣,尤其是看容易受燈光、空氣侵害的展品。(從這角度看,羅浮宮的《蒙羅麗莎》全年無休地與萬千觀眾見面,可能是真品嗎?)

我們這一次,可以說運氣很好,但也可以說運氣不怎麼好。

運氣真好,是遇上博物院為慶祝辛刻革命一百周年,正舉辦「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展覽。顧名思義,它要把最精彩的館藏拿出來與觀眾見面。回來後細看拿到的印刷宣傳品才知道,展覽從去年九月下旬起舉行,到今年一月三日結束,我們去看的那一天,剛好是展覽結束前的一天。

傳世唯一的汝窯青瓷蓮花式溫碗。
汝窯獨特的天青色釉,
自北宋末以來即被看成是青瓷之魁,
到了南宋,已稀珍罕見。
單說展出書法作品的「翰墨光華」部分,就有目不暇給之歎,展品有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二」的顏真卿的《祭姪文稿》、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宋拓《淳化祖帖》第六卷的王羲之書法……等等。對書法愛好者,這些字帖都大名灌耳。但為什麼不見更有名的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博物院四樓有「三希堂」,我一開始參觀就直奔四樓,以為可以看到《快雪時晴帖》,誰知那是借用以《快雪時晴帖》等三帖命名的「三希堂」為名的餐廳。

與這名帖真的緣慳一面了。原來,「精彩一百」分三期展出,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還有他的《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孫過庭的《書譜》,懷素的《自敘帖》等名帖,都已在第一、二期展出了。

這僅是書法部分,繪畫、青銅、陶瓷等部分,同樣有大量過去只能在畫冊上看到的國寶級展品。例如毛公鼎、散氏盤等,無論從歷史、雕刻、書法角度看,都價值非凡。

另外,博物院又正在舉辦「得佳趣: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展,它幾乎把收藏的汝窯藏品悉數展示出來了,而這正是我最希望看到的。汝窯瓷器,是宋瓷中的極品,全世界有汝窯藏品的博物館不到十家,共僅65件,其中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最多,佔21件,北京故宮的收藏,從量到質都不及。香港更僅得一只汝窯瓷碟,放在香港公園的茶具博物館裡。
西周晚期的毛公鼎器形簡樸端正,以其器腹
內壁的銘文而成為國之重寶。

台北的21件竟然全部讓我們欣賞到了,真非意料所及。刻上了乾隆「御製詩」的汝瓷,集中在「得佳趣」展中展出,其餘七件,則可到「摶泥幻化:中國歷代陶瓷展」觀賞。這比看到王羲之的字帖還珍貴,因為現代印刷技術先進,複製的字帖仿真度很高。瓷器、青銅器等,看印刷品就遠不如看實物了。

台北故宮博物院是此行逗留時間最長的一個參觀點,大半天裡,只能跑馬看花地看了第一展區,第二展區的「康熙大帝與路易十四特展」就無暇賞覽了。

這是值得再遊的地方。據說,台北故宮博物院正在籌建位於嘉義太保的南部院區,可望二零一五年落成。新院區將擴大視野,「以亞洲為核心,以世界為高度,以台灣為基地,向全球發聲」。

關於台灣之行,就此打住了,這正好趕上公司「歲晚收爐」。此行還有很多東西值得一記,以後有機會再補筆吧。

(台灣行之十四,完)

2012年1月19日 星期四

台灣,原住民,南島語


外形像一座山的蘭 陽博物館
在宜蘭,我們用大半小時,匆匆地參觀了蘭陽博物館。蘭陽溪被稱作宜蘭的生命之河,蘭陽博物館展示的就是關於蘭陽溪水系的人文歷史。我在這方面認識甚少,但在參觀中發現了與以前在書本中讀到知識的相關資料,從而增加了對台灣的認識。回來,為此重讀了Jared Diamond《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的部分章節。

讀過英語的可能會認識tattoo(紋身)、taboo(禁忌),還有batik(臘染)、amok(殺人狂)等字。它們的字音有點怪,不像英語;的確,它們都是引進的,都源自南島語(Austronesian languages)。這是分布在從馬達加斯加到復活島之間的語言,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語言。

關於南島語的起源,有多種說法。近年比較多人接受的,是南島語最有可能發源於台灣之說,Diamond 的書也持這種說法。此說認為,操南島語的南島民族是由亞洲大陸而來,與侗傣民族或南亞民族可能原是一家,之後到了台灣,年代大約是6000年前。大約5000年前,他們才開始南下擴散到太平洋各地島嶼去。

這不僅是語言的擴散,也是人種的擴散。今天可以看到,菲律賓人、印尼人與東南亞人、中國華南人非常相似,只是膚色有些不同。他們取代了現在仍可以在這些島嶼山區見到的「矮小黑人」。

蘭陽博物館內關於原住民的展板內容
印尼語和菲律賓語很相似,就像中國不同方言普遍一致一樣,可是南島語其實有959種語言,分為四個語族。其中的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佔了945種語言。這表示這些語言分支出去後,仍沒有足夠時間形成巨大的語言差異,無法發展成為獨立的語族。如果要找尋南島語的源頭,因而要找到另外三個語族去,而它們都在台灣。台灣有12個少數民族,高山族語言就屬南島語。其餘的情況如何,我非專家,也未及去詳究。

《槍炮、病菌與鋼鐵》書中說到:「台灣土著現在只佔台灣人口的2%。南島語系的四個語族中有三個集中在台灣,這表明台灣就是今天各地南島語的故鄉,在過去幾千年的大部分時間裡,這些語言一直在台灣使用,因此有最長的時間來產生分化,各自成為語族。這樣看來,從馬達加斯加到復活節島,所有其他南島語可能都起源於台灣向外的人口擴張。」

據在南島語分布範圍內的考古發現,台灣擁有最早的不同文化跡象,而這些文化源自華南。根據上書:「從公元前第四個一千年左右開始的打磨石器和和源於華南大陸更早陶器的有圖案裝飾的不同陶器風格(所謂大坌坑陶器),在台灣和對面的華南大陸沿海地區出現。後來在台灣的一些遺址中出土的水稻和粟的殘跡提供了關於農業的證據。」「有考古證據表明,在大坌坑文化到達台灣後的一千年左右時間裡,明顯源自該文化的一些文化從台灣向外傳播得越來越遠,最後佔據了現代南島語的整個分布範圍。」

我們曾到台灣東岸的八仙洞去,那是崖壁上的岩洞。由於時間太晚,又下雨,有落石危險,我們沒有細遊。這裡其實是台灣發現的最古老文化遺址,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長濱文化。

太魯閣布洛灣展館內,一位太魯閣老人在用古老工藝織布
人類歷史上的人口擴張與替代,大都是經濟擴張的表現,擴張的是擁有較先進生產力和組織力的人群,擴張一波接一波。蘭陽博物館展示了當地一些原住民的歷史,就反映了這樣的過程。

蘭陽平原上的原住民不是單一族群,也不是同一個時期遷移而來,史書上稱為「西部流番」。其中有噶蘭瑪族,有平埔族。展覽中說:「乾隆、嘉慶年間,漢人陸續進入宜蘭,由於漢人的大規模移墾,造成噶瑪蘭人生存的空間日漸縮小。……生計日趨困難,人口流失嚴重……不得不逐漸『漢化』……。」「(平埔人)不諳文字……無法與漢人生存競爭,因而加速淍零、相繼出走。」這不過是二百餘年間的事,應該屬於南島人、南島語南遷的可稽考歷史的一部分。

我們也曾到中橫公路的著名風景區太魯閣遊覽,到過太魯閣人的聚居地布洛灣。太魯閣人也是二三百年前從濁水溪被驅趕到山上居住的。

台灣為保護原住民文化做了不少工夫,但成效有多大是令人懷疑的。原住民文化面對強大的現代社會,不可能離群存在,而兩者一旦接觸,說得好聽的結果是融合,說得不好聽就是被吞沒了。為了保存歷史,蘭陽博物館之類文化教育機構乃有必要存在。

(台灣行之十三)

2012年1月18日 星期三

台灣之吃:可有特色?

中櫪夜市,小朋友也是對象
很多人會同意,到台灣旅遊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吃,只去台北,也可以吃個夠。到台北以外的縣市鄉鎮走走,可以吃到的就更多了。我們一路上由北到南、由西到東,自然也吃過不少不同的東西。沒有什麼名貴的珍饈美食,但讓你覺得品種多樣、精彩紛呈。

香港也有食肆以台灣菜作標榜的,我去吃過,好吃,但說不出有什麼特色來。此行到台灣,不打算以吃為重點,但沿路吃下來,印象一樣,也難說有什麼味道特色。

或許可以說,如果有台灣菜這個菜系的話,沒有特色就是它的特色。以前到河南旅行,當地朋友就是這樣說河南菜。河南位於東西南北交匯之地,魯菜對它的影響最大,川、京、滬菜都有些影響,河南菜因而建立不起特色來。

宜蘭羅東鎮的夜市
台灣人若追源溯流,其實是大陸的一個縮影。台北尤其是這樣,國民黨退守台灣,帶去大陸各地官民,主要集中在台北。台北以外,分布着歷年從大陸沿海各地遷徙而至的移民的後裔。在明清之間遷徙來的最多,主要來自福建和廣東,籍貫上 多屬閩南、客家、潮州。他們在西部沿海各地開墾,根據不同的柤籍、語言,在不同的河道旁找到可開墾的土地,聚族繁衍。台灣的各個鄉鎮村落,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不同祖居地的傳統飲食習慣,結合到台灣的糧食特產,就產出各地自己的特色食品來。這些地方看來都特別珍重自己的特色食品,以同鄰鄉、鄰鎮另一傳統的飲食文化區分開來。於是,你驅車不遠走到另一鄉鎮,就可以嚐到不同的飲食。

不論從專做外來客生意的大街,還是以本地人為主的夜市,都集中反映了這樣的特色。這使台灣的夜市很有特點。

在台北的酒店附近到處找早餐吃,吃到北平葱抓餅
很多大小城市都有夜市,讓各行各業的小商販有個集中經營的地方。夜市辦得好,各方共贏,甚至能成為一個城市對外的「名片」。台灣就有不少有名的夜市,在朋友的帶引下,我們走了好個。如中櫪的夜市、羅東的夜市、台北的夜市。

台北原來有好幾個夜市,我們只去了士林夜市。那天,我們退還了租用的汽車,坐的士去。的士司機說,台北人不會去這些地方,都是外地人去的。士林夜市其實是一個區,由一個新建的有蓋市場,加上附近街道連成,而主角是有蓋市場內的熟食中心,它剛在元旦前給遷進了市場的地下一層。那天剛好是元旦,人的擁擠程度,與香港的年宵花市相同。那裡賣的不僅是小吃,還有大餐──鐵板餐。依我看,人流大抵可三分,即台北以外的台灣人,台灣以外的遊客,台北本地人。

從前挑擔賣麵的「度小月」,已飛上枝頭,
但口味傳統不變
中櫪的夜市很大、很熱鬧,從它的夜市,你不相信它不過是個人口37萬人的小城市,相當於香港一個區。遊人絕對應以本地人為主,攤檔男女老少咸宜,有不少做兒童生意的遊戲攤。宜蘭的羅東鎮更只有七萬多人,那天除夕夜到它的夜市去,竟然寸步難行,嚇得轉頭退出。這一夜,可能全鎮的年青人都逛夜市去了。

在夜市的確可以吃到很有特色的美食小吃,如蚵仔餅、葱油餅、胡椒餅、燒餅卷等,大概都是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吃到而在台灣有所改良的食品。要買,常常要排隊,甚至領籌(領號碼牌)輪候。你可以吃到傳統的感覺,但又覺與傳統食品不一樣。

在台北,光顧了「度小月」,它的「主打」是擔仔麵,其實也屬小吃,是百多年前挑擔販賣的簡單小碗麵。它的賣點是堅持始創時的優良傳統,如今搬到堂皇店鋪,製作、味道、賣相都不變。它一碗一碗當眾製作,製作者動作麻利敏捷,一板一眼,頗顯功架。這麵,排隊約半小時才吃到,果然是超卓之作。如一位香港食家所說,這樣的麵食已成為一種文化,是需要傳承的。

台灣的吃,若要說特色的話,我的感覺:首先是草根,然後是多元、富傳統、多變化。草根的東西往往最讓人懷念,香港人離開香港久了,回來最想吃的是什麼?是牛雜、雲吞麵、炸兩……都是以前街邊的小吃。

(台灣行之十二)

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

台東茶莊老闆娘的不屑

台東附近孤懸海上的三仙台,是東岸少見的地貌
在台灣遊玩的路上,遇到不少大陸人,都是參加旅行團的,一團一團的活動。隨着三通展開,大陸人到台灣旅遊已不難,但暫時只能隨團而去,沒法「自由行」。這肯定限制了他們的見聞,甚至會招致一些不必要的損失。

我們是到了台灣東部,才遇到大陸旅行團的,這與台灣東部地區的自然景觀最可觀有關。如果是從大陸內陸來的,難得見到海,來到台灣東岸披襟太平洋,一定怦然心動。我們來自大海邊上的香港,對海洋並不陌生,但乘坐台鐵到達台灣東岸,看到太平洋在180度視野內一直鋪到天邊的景象,仍然怔住了。

台灣東岸之下就是深不可測的海溝,岸邊拉得很直,幾乎都是絕壁。絕壁以外,島嶼絕無僅有,連露出海面的礁石也難得一見,不似香港小島星羅棋布,阻斷視野。這裡天就是天,海就是海,地就是地,人顯得特別渺小,讓你不得不油然而尊天、畏海、敬地。這景色的最佳寫照,是因林則除手寫而著名的一幅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東岸岸邊很少可以發展的平地,台東、花蓮的發展空間都很有限。從台東到花蓮岸邊的狹長地帶,都劃為「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北上到島上東北角的宜蘭,才有因為蘭陽溪沖積而成的較大平原可以發展經濟。

從台東到花蓮,卻有一條天然的「通道」和經濟帶──「花東縱谷」,一個夾在中央山脈與沿海岸一條山脈之間的狹長谷地,這是東部最佳的農業區、風景區,台灣著名的池上米、羅山米就生產在這裡。我們離開台東,就走進這個谷地往北行,途中,到了鹿野高台居高瞭望谷地景色。

在鹿野高台眺望「花東縱谷」,左下角是玩滑翔傘
的平台
離開台東時,一再見到有「寶石博物館」,有些佔地很廣,但都顯得簡陋,巨型招牌都是電腦噴畫。當又一座看來頗有規模的「博物館」又在路邊出現時,有江湖見識的朋友說,這肯定是專門招待大陸客的。真的嗎?可是「博物館」外冷冷清清呢。汽車駛過「博物館」進出口時,大家一同望進去,爆笑了。裡面果然停着多輛旅遊車,周圍人不少,看來都像大陸人。只是不知道這門口會不會關上,然後強迫消費。

台灣有不少寶石,貓眼石、珊瑚等很出名。在花蓮,可以見到很多寶石專門店,一段約一寸長的紅珊瑚就賣好幾千塊台幣。到了「寶石博物館」,身價一定高好幾倍。

在塵野高台,我們到了一家茶莊喝茶,茶莊掛滿了比賽得獎的木雕橫匾。老闆娘豪爽好客,拿出各種靚茶泡給大家喝,講起茶經,滔滔不絕,也不向你推銷,你買不買無所謂。看樣子,茶莊有批發的大生意,不在乎門市。說到做大陸遊客的生意,她不屑──不是對客人不屑,而是對已形成的做生意手法不屑。據說,經旅遊公司安排,給到來的大陸遊客開的價錢都一定要提高若干倍,兩三千元的,要賣八千,甚至一萬。她不做。

說到我們沿路看到「寶石博物館」,老闾娘說現在台東很多人向大陸人賣珊瑚,她最後加一句按語:「都是假的。」大家又一陣爆笑。

市場就是這樣,只要有需求就會有供應,不管你需求的多麼高檔,市場也可以給予滿足。當造假出現了,你該責怪需求方?還是供應方?

(台灣行之十一)

2012年1月16日 星期一

在台灣,感受選舉氣氛

蓄勢待發──花蓮街頭夜景
遊台灣時,距離台灣總統大選還有兩三星期,由於未到最後衝刺階段,競選氣氛未上升到最熾熱程度,但也多少感受到競選氣氛。這來自路上一再遇到的競選車隊或宣傳車;更多是來自到處都是的競選海報。

我們先在北部活動,這是藍營地盤。可是蔡英文的巨型競選海報遠比馬英九的多,也比馬英九的大。第一天,驅車走了很久,一路上只見蔡英文的海報,有一兩層樓高。後來見到馬英九的海報時,「團友」都有個「終於」見到了的感覺。可能,這是因為藍營認為這裡是「穩盤」之區,不必太浪費資源之故。而綠營要贏,非要在北部、中部擴大票源不可,於是不惜大量投放資源。

正在讀張維為的《中國震撼》一書,今天早上在路上讀到關於「遊戲民主」與「選舉社會」資源投放的論述,其中談到台灣的情況。

所謂「遊戲民主」,是指西方「把競選等同於政治營銷,把政治營銷等同於拼金錢、拼資源、拼公關、拼謀略、拼形象、拼演藝表演;政客講的話無需兌現,選民對此也表示理解,因為這是『選舉語言』,只要有助打勝選戰就行;選個演藝明星,選個美女,毫無政績可言,也都順理成章,無可非議。」

很多地方因而成為空耗資源的「選舉社會」。書中談到,以台灣二零零至二零一二年為例,先是連着幾個「補選」,後是二零一零年年底的五大直轄市,然後是今年剛舉行了的大選和立委選舉。這些選舉的關聯度很高,所以即使是縣一級的選舉,兩營也要全台總動員。有學者估計,馬英九第一個四年任期內,只有一年七個月是「無選舉階段」,即只有四分之一時間可以全心全意的施政。

從「中正紀念堂」外望
難怪馬英九在勝利演說中向支持者大聲呼喊:只高興一個晚上就夠了。無論是他還是他的支持者,都該馬上收拾心情,多做實務。

不過從實地觀察得到的印象,是社會上不見得過分專注於選舉事務,社會運轉完全看不到受到什麼影響。在宜蘭遇上的競選車隊雖然頗有氣勢,也看不到路上民眾有熱烈回應。架着擴音機的宣傳車,像自說自話。當然,也不能因而說台灣選民冷漠,大選的74.38%投票率在國際上比較,是很高的。美國奧巴馬三年前參選總統刺激起投票熱情,使投票率創下四十年來的新高,也不過是61.6%而已。

民主選舉的最大關鍵,是選票,一切選舉活動都是為了拉選票,為此必須投選民之所好。美國有人把這稱為「消費者民主」,就是一種極為短視的「減肥可樂式文化」,又要減肥又要嗜甜。「消費者民主」弊在缺乏長期思考、大局思考,缺乏長遠策劃。在台東看到的一個立委競選口號是為典型:台東優先。

這顯然是為討好地方選民而說的。台灣立委開會多「肢體接觸」,很可能就是彼此都「XX優先」之故。這反襯出一個地方領導人和領導層具備強大宏觀整合能力之可貴,能夠一切以全局利益為重、長遠利益為重,自然遠勝於誰都視自己優先的窩裡鬥。

台灣大選在硬崩崩的政治氣氛中也不乏幽默。那天在台北人潮如湧的士林夜市,抬頭看到一棟大廈外牆上漆上一個巨型的標語,以綠色作底,寫着三行幾個大字:以選票/特赦/陳水扁。「特赦」兩字最大最突出。這是藍營還是綠營搞的玩意?有人說是綠營做的,有人說是藍營做的。你說呢?

(台灣行之十)

2012年1月13日 星期五

人閑花自在,意遠水無聲

樟木樹筷子座
對於上文的五律,還得作點補充才行。

那天去到「花自在」,日已將暮。要不要吃下午茶?接待員建議,不要吃了,恐怕影響吃晚餐的胃口。朋友熟知「花自在」,立即說要吃,為的是,坐在那池畔的露天庭院吃這裡的下午茶,該是享受「花自在」的重要內容之一。

用香港人一個可能不大貼切的字眼說,到「花自在」是來hea 的,就是慵懶的消磨當下時光。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吃。住進來,三餐包了,就是下午茶、晚餐、早餐。慢活下的吃,可能伴着不緊不慢的閑話,可能伴着書本中的妙思佳句,可能伴着日光下的花影葉色變化,也一定伴着柔和的樂音……。

以「點茶法」喝茶,後在故宮博物院
一幅宋畫中,看到一侍女以這方法
上茶,用勺子從茶罐中把茶舀出
不管你點的是什麼茶,中的西的,都一定有精心配置的點心,茶具和餐具同樣一絲不苟。首先擺上的筷子托就讓人心裡輕輕一跳:一載帶着三片嫩葉的樹枝。一問,那是樟樹的嫩枝,葉子是剪下來插上去的。後來到大門外一看,兩旁的路樹都是樟樹。台灣果然是樟樹之鄉,樟腦古來就是它的特產。

晚餐搬到室內餐廳去用,這是個簡樸古雅的所在,燈飾、掛畫、家具融合了漢、日、南洋風格,大量採用原木,都讓人閑適、舒暢,偌大空間裡,沒幾個人。「花自在」只有四個房間,住滿了,不加床的話,也就是八個人。它也接吃晚餐吃下午茶的散客,得預訂。晚餐是私房菜,吃什麼,由主人為你設定、製作。我數不清吃了多少道菜,屬各地美食的混搭,該有接近十道吧,每道一點點,重質不重量。菜慢慢的上,各個菜的擺設、味道,都給你一點驚喜,那怕是因為剛從園裡摘下來的一朵小花,一株香草。

泡此花茶,不飲也怡情
該說說主人了,是林惠陽夫婦,朋友口中所說的「花自在」的靈魂。這裡享用到的一切,都是兩人精心的設計、安排。到來時,兩人外出了,晚餐後,才會上面。

男主人雖然不良於行,但精力旺盛,意志頑強。不說他的其他業務,單是「花自在」之完整出世、運作就不簡單。我們見到的一切,庭園、房舍的內內外外都按着他的圖紙建造。他親自監工,據說,半年就完成了。徜徉在「花自在」,見到一花一草、一木一石都有匠心,真難想像他怎麼做得來。很多擺放得自然的東西,例如那些鋼缸、枕木等,都必定花了不少心思從各處搜羅回來。

這天,林惠陽舟車勞頓回來,就邀請我們飯後去品茗。他好茶,聊品茶之道到興濃,又讓我們見識了品香。

中國古代貴族就對香有講究,不少迷戀各種香料,爭新奇香料,香身、香口、熏衣等。日本還有一些人留存品香風氣,是為香道,台灣亦不少好此道者。近年,這又由台灣人推廣到了大陸一些雅士中去。

品香就是品不同香料的香氣,講究的,要有專門的房間。主人搬出了一系列專用器具,香爐、香碳、碳盤、香箸、香鏟等,都小巧可愛。主角是香──沉香。沉香很貴重,卻是用來燒的,主人小心劈下一小塊,如牙簽粗幼、約一指節長,再燒着一小塊精碳,把碳埋進香爐的灰裡,擱上沉香,再小心埋上香灰。香爐據說屬汝窯,天青色,開片,溫潤柔美。兩手合捧着,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暖意,幽幽香氣慢慢散發,直熏臉上衣上各人緩緩接過香爐,輕輕試聞。

朋友發現座後有二胡盒,打開,是一把可能久未拉過的二胡。原來主人也曾學拉二胡。一時興到,我調好弦,拉了一段《二泉映月》;後來想到,該拉《良宵》才對。我之冷待二胡,應比這二胡之遭冷待更久,竟然獻醜,是忘情了。

翌日早餐後,該離開了,又見到主人夫婦。應記上一筆的是,女主人對「花自在」付出的心血同樣不少,這很多給吃下肚了。如今,她訓練了一名司廚助手,但菜色設計,仍由她主持。她有更大的任務:照顧丈夫。

林惠陽透露,已在另一個地方賣了地,要建造一個更大的民宿。

臨行,在朋友慫恿下,我給主人留下了幾個字:人閑花自在,意遠水無聲。「花自在」的特點,看來重在一個「閑」字──怎一個「閑」字了得。而水靜,因流深也。

(台灣行之九)

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

「花自在」,不宜快活宜慢活

「花自在食宿館」到了
從五指山前驅車向南,公路把一個個鄉鎮串連起來,每個鄉鎮都有自己的風土人情、特色土產。如果有時間的話,一處處集市湊湊熱鬧,一座座廟宇拜拜神明,一個個鄉鎮試試美食,每個地方都可以留連竟日。我們走走停停,但不可以在路上花太多時間,因為要趕到下一個民宿去吃下午茶。住這個民宿,若也摸黑才到,就太可惜了。

我們還是去得太晚了點,以至影響了對下午茶,乃至晚餐的享用。住進這家民宿──「花自在食宿館」,若只度宿一宵即離開,就辜負了主人在民宿每個角落、每個細節上為客人付出的心意了。在這裡,該有足夠的時間勾留。

「花自在」位於卓蘭壢西坪,這是苗栗縣一處河階台地,過去少人居住,曾被日本人開發成為戰備機場。這裡後來發展成為以栽種柑橘為主的果園區,如今,又轉型向休閒農業發展,有觀光果園、庭園餐廳、香草花圃等。可以觀察到,這裡仍然是個遠離塵俗的地方,庭園一個接一個,人跡卻是仍然不多。

草木扶疏,水光掩映
「花自在」,那更是一個清幽境地。一進門,有睡蓮靜靜相迎,花開在一個斑駁的鋼製大缸裡,齊腰高,必定是哪個工廠報廢的器材。對着水缸,有一座不大的石雕觀音立像。進房的小徑以木材鋪成,用的也是報廢枕木。楓樹,紅的黃的,這裡一株,那裡一株。深褐色的木房子,都隱映在花木之間。

禪室寂寂,簾影疏疏
場地不算很大,大概如一個大型足球場左右,然而在它的主人──一位建築設計師的精心策劃下,有限的環境裡營造出一個個脫俗出塵的空間。在露天的木架平台、巨石水池邊享用精緻的香茶點心,你幾疑置身赤道附近某個小島──例如峇里島──之上。

布置很有熱帶風情,房子都是單層平房,大量採用原木構築,家具地板都是木製的,屋頂也用木。很多是從原樹整塊取材,睡房裡的特大睡床,就用這樣的大木板水平圍繞,桌面也是一塊整板。設計很注重空間感,無論室內室外都一樣。房間面積逾千尺,屋頂最高點足有兩層樓高。

通幽曲徑到人家
主人的設計原意,相信是要讓客人置身於一個遠離俗世的空間裡,接近自然,拋卻俗務,不管世事。你進到房間去,可能會發覺少了一樣「必要」的設施:電視機。這大概是經營酒店、民宿者鮮見的「疏忽」。這「疏忽」自然是刻意的,但房間都有CD機,有為你選定的唱片,你還可到主樓去挑選你喜歡的。房間還有個放有若干書籍的小書架。更重要的是,一個很愜意的讀書角落──一個他們稱作禪室的地方。

這個禪室像個北方的坑,約一百方尺大小,鋪上蓆子、几案,有多個質地鬆軟的背墊。三面環窗,皆垂竹簾,外面就是花木扶疏的園子。不論什麼時候,在這裡聽著音樂,讀讀書,嘗嘗茗,樂何如哉?入夜了,讀書光線不足嗎?房裡有檯燈專供放到適當的位置照明。你若更喜歡接近房外屋簷前的蓮花池,坐到那兒吊在屋簷下的搖搖椅好了。

這裡決不是只供你度宿一宵的地方,它所提供的,都值得慢慢享用。來到這裡,你得到的不是快活,而是慢活。賞茶、看書,聽音樂、嘗美食,還有品香,都要緩緩地進行……

初訪壢西坪,
蓮開靜相迎。
人閑花自在,
意遠水無聲。
碳焙香爐暖,
茶祛俗氣清。
胡琴且試弄,
興至為忘情。
──《客「花自在」》

(台灣行之八)

2012年1月11日 星期三

五指山前,摘果聽雞啼

在登美民宿,我們住在這小樓裡
 曾經用廣東話寫過一首詩,叫《雞啼》,寫到:
喺鄉下雖然食咗未試過咁好味嘅家鄉雞
但係竟然冇聽到
──家鄉嘅雞啼
以言從鄉下回來感到失落莫名,最後發覺因為沒有聽到家鄉的雞啼。

你多久沒有聽過雞啼了?在香港,雞啼快成為了絕響。香港幾年前已不准散養家禽,到了新界,再不可以見到走地雞。除非到專門養雞的農場去,不會聽到雞聲咯咯。

那天早上在登美山莊起來,聽到公雞響亮的啼叫,真有「隔世」之感。

我們又是摸黑沿着彎彎的山路去到竹東鎮附近的登美山莊的,同樣不清楚周圍環境。汽車停在一棟大宅前,宅門大開,燈火通明,天花很高,裝飾花了心思,有些湊合,但顯得隨意,像個住所的大廳,又像個餐廳,有多張桌椅,還有個櫃檯。這裡果然也是吃飯的地方,後來的晚餐就在這裡吃的,還遇上一桌香港來的遊客。他們到來住兩天,主人聯絡安排了汽車和司機,讓他在新竹一帶遊玩。

五指山下,晨霧縹緲,碩果滿園
大宅前是個大草坪,我們被安排住在草坪另一邊,再走十餘梯級下去的一棟獨立洋房式磚石房子裡,兩層,是個複式的大套間,設備新式,看來建了不久。屋外有石砌的水道,水聲嘩啦嘩啦的響。

一大早起來走出室外,就聽到嘹亮的公雞啼叫。還沒來得及看看公雞在哪裡,就被屋前向南遙遙相對的一列山嶺的景色吸引住了。

山嶺逶迤向東,連接中央山脈。太陽還沒出來,山嶺下的谷地被薄薄的乳白雲霧覆蓋,山腰上飄着縷縷嵐,把山嶺掩映出深深淺淺、重重疊疊的紫藍色剪影。雲煙不斷飄舞,景色變幻不定。

向外面的高處走去,選取更高的角度拍照。一位大叔從一所房子走出來,知道我是來遊玩的,笑着告訴我說,前面的山嶺就是五指山。我知道,以前台灣的美景有所謂八景十二勝,五指山是為十二勝之一。果然,它的五個山峰像握拳形成的五個指節,一列左右排開。

我們吃早餐的地方
這邊山坡種的都是柑樹,果正成熟,個個金黃,樹樹壓彎枝頭。果樹就在路旁,都是我們所住民宿的,主人說過隨便吃好了。待太陽出來,看得更真切了,帶晨露,特別誘人。摘來品嚐,吃了最清潤的早餐。

回到登美山莊的大草坪,十幾只的雞群正給放了出來,正在到處覓食。如果昨天晚上知道有這麼好的雞,一定要求加菜。

民宿裡自由覓食的雞群
主人是個夫妻檔,都是做飲食業出身的。本來已退休,且移民到加拿大去了。後來發覺那邊生活單調,又回流到台灣,打算搞個餐廳過日子。這地方原來是個餐廳,但要連附近很大的農地一起出售。夫婦買過來,做了幾年,沒什麼起色。他們是閩南人,而竹東一帶是客家文化區,他們做的菜不合地方人口味。後來,他們相信風水出了問題,便下了個很大的決心,把整個大屋來個大挪移,連地基一寸一寸地移了好幾十尺,坐向也改了,從背靠公路到正向五指山。這花了三百萬台幣。

接着,他們發覺民宿有可為,把經營方向也改了,生意果然有了變化。如今,兩夫婦男主內──掌勺,女主外──接待客人,生意很紅火,而只有一名印傭做幫工。除了用大宅樓上做民宿房間,還新建了兩棟套間的房子接待客人。要訂房,可得提前兩個月。

西式早餐是在大宅屋簷下排開的座位上吃的,很豐富,也別有風味。

(台灣行之七)

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摸黑凌寒到福緣

山莊的一棟房子,我在最高一層
度了一宿
我們是摸黑去到福緣山莊的,下山要轉七個髮夾彎的路,是簡陋的水泥路,沒有路燈,四周一片漆黑。在山上拐進這條山路時,見到山莊自設的路牌寫着「山窮水盡疑無路」,似乎寓意前路崎嶇。不知多少度左彎右拐之後,再見到一個路牌,上書「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放下了心,知道山莊快到了。

果然,前面出現燈光,見到山莊的幾間獨立房子,然而周圍是個什麼環境,一點看不到,只聽到淙淙泉鳴,和看到遠方高處有零星燈光閃現。這天,剛好遇上寒流南下,深谷中寒氣透衣,泉聲泠泠不斷,更添幾分寒意。

初以為,只有我們幾個傻瓜老遠冒着嚴寒跑到這荒山幽谷來。到吃晚飯時,跑到設在另一棟木房子的飯廳去,才看到還有兩桌客人,各是一對年輕男女,都是台灣人。吃的是家常菜式,簡單、清淡,但可口。在這遠離繁囂的地方,不可能有豐盛的食材,但有主人自已種養的東西,味道鮮美。後來才知道,菜是女主人掌勺做的。

吃到差不多,主人走進來,一位熱情好客的漢子。飯廳不大,他可以同時與三桌客人交談,談到高興,又轉頭拿來一瓶酒、幾只杯,是竹葉青,和大家對飲。這夜正好是平安夜,都互祝平安。主人溫純的拉布拉多犬也進來湊熱鬧了,大家逗着它玩,讓它按指令握手、臥下。

山莊一景
夜冷、飯熱、酒香,笑聲一片。從主人口中知道,這梩共有三棟房子(我怎麼數都不止三棟,看來有些看似兩棟而被算作一棟),是他一九九一年開始陸續建起來的。他不是本地人,來自桃園,到這裡有兩小時車程。他當過多年兵,駐過金門,官至上校。牆上掛着一幅鄧麗君三十年前到金門勞軍時拍的照片,合照的年輕軍官就是男主人,他當時是康樂官,負責招待鄧麗君。退伍後,他找到這當時荒無人煙的山谷,開荒闢地,蓋起了房子,本來只擬作度假用,後來朋友知道,也來度假,而附近的果農到了收成季節也來借宿。他發覺有市場,便慢慢辦起民宿來了,房子蓋了一棟又一棟。附近也逐漸多了人煙。

山莊的休閑室,可倚在榻榻米上看書、聽音樂
主人六十多歲,身體壯實,這與山裡的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有各種足夠他忙的各種農活有關,種菜、種果、養魚……。現在,他把小兒子召了回來,準備把民宿的業務交代下去,一棟給兒子作新房的房子又在興建,希望能把兒子拴住。

主人說,來的新加坡客人不少,大概因為那邊找不到這樣的空山可以避靜。有客人來熟了,還有到來以工代宿的,就是幫他幹活,由他提供食宿。

第二天早上一早起來,才看清楚住到什麼地方來了。山莊處於幽谷當中,兩邊翠坡對峙,幾棟房子依着山勢築在一條山澗旁邊,溪澗巨石交錯,水勢豐沛、清冽。房子之間錯落地築有多個池溏、平台、園圃。順着階梯,可以走到山溪去。據說下游有個私家的小瀑布。晨曦裡,附近不見人煙,但有三兩家看來也是民宿模樣的居所,都幽靜出塵,

這真是個遠離紅塵的境地。「福緣」作何解?主人說,重在「惜」字,要惜福、惜緣。正是:

凌寒夜進山,
路曲彎復彎。
地僻紅塵遠,
泉幽燈火闌。
平安當此夜,
寂靜享平凡。
買醉忘憂易,
知緣惜福難。
──《夜宿福緣山莊》

(台灣行之六)

2012年1月9日 星期一

民宿與酒店,差別在人情

五指山前農莊式的民宿──「登美」,這是它的主樓,
上面是房間,下面是餐廳 
這次在台灣的跨年遊,前後共十天九夜,只住了兩天酒店,其餘七個晚上都住在民宿裡,一夜一宿,就是住了七家民宿。近年來,台灣的民宿越辦越多,數以萬計,成行成市,套一句濫話說,民宿已成了台灣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去旅行多了,你會發覺所有酒店的房間都差不多,雖然二三星與五六星在豪華程度上有頗大距離,但房間的布局差不多,裝飾風格由於發揮餘地有限,也不會予人太大驚喜。如果是度假酒店,你多享用酒店設施,如泳池之類,差異才拉開了。

花蓮的民宿──「愛上不老海洋」,從名字就可以
猜想到它的浪漫風格
民宿就不同了,風格可說百花齊放。朋友設計這次旅行行程,很大部分心思就放在挑選民宿之上,務求既有服務水選,又有與別不同的特色。果然,七家民宿各有自己的亮點,個別非常有品味、有風格,可以提供比住豪華酒店更佳的享受。

民宿(home-stay)這種向旅客提供食宿方便的形式,據說首先在英國興起的。鄉間裡的家庭,待子女長大後成了空巢,有了空置的房間,便向到鄉村遊行的客人提供方便,既可找到外快,也可排遣寂寥。

台灣民宿據說是一九八零年開始出現的,首先發祥於南端的墾丁風景區附近。那裡由於酒店供不應求,民宿應運而生。接着,阿里山、雲林的草嶺也辦起民宿來了。

宣蘭的民宿──「好望角」,下臨蘭陽河谷,
景觀卓越
到二零零二年,台灣推出了《民宿管理辦法》,給民宿作了定義:「(民宿)利用自用住宅空閑房間,結合當地人文、自然景觀、生態、環境資源、及農林漁牧生產活動,以家庭副業方式經營,提供旅客鄉野生活之住宿處所。」

至今十年,台灣的民宿已如雨後春筍,不用作深入研究也可以看到,很多已偏離原來讓民眾結合地方人文特色作副業經營的初衷,而變成鄉村以至城裡的旅館業,是投資行為了。

不過,以我們住過的幾間民宿看來,民宿與酒店的分野還是很鮮明的。

宣蘭的民宿──「大好」,後面是舊河道,再向前走,
是新河道的親水公園
例如,房間不多,一般只有幾個,鮮有過十的。假若辦得出色,建立了口碑,房間就很渴市,一房難求。五指山前的登美民宿,接着兩個月都客滿了。假日和旅遊旺季,或者當地方的節慶或花季(如櫻花、桐花)之類,更非提早訂房不可。

民宿都作家庭式經營,初創者可能是退休人士,辦得紅火了,便吸引了年輕的下一代回來接棒,用上新的經營理念,互聯網用上了,布置、設施更有市場傾向。這有利也有弊,弊在酒店化。

由於人力有限,常會見到印(尼)傭出現,都是在台灣工作了幾年的,能操國語。為了打掃方便,也可能是台灣的習尚,進房──甚至進屋──脫鞋是慣例。你就像回家了,有些還給你配備大門鑰匙,你什麼時候回「家」都可以。

宜蘭一個路口的路牌,箭頭指處,
全是民宿
住過的民宿都管吃,有的管一餐,有的管多餐,個別在這方面很花心思,讓你覺得主人不是在經營生意,而是在享受自己的事業,要把自己最好的東西拿出來與客人分享。這可能也就是民宿與酒店最大的分別所在──主人予客人的親切感。

民宿在主客之間有很多交流、接觸的機會,如果時間許可、話語投契,或許能竟夕夜話、共剪西窗燭。與各方來客交朋友,是不少辦民宿者認為最有樂趣的地方。那夜住在「好望角」,在樓下飯廳的書櫥裡拿了林國軒的兩冊《民宿散記》回房間閱讀,就讀到作者辦民宿幾年來結交藝文界朋友、與不同客人交往的很多小故事,頗有趣。

對了,民宿最大的特點是人情,這是酒店難以找到的。

(台灣行之五)

2012年1月6日 星期五

山登絕頂,神木為峰


一號神木,樹齡約一千四百歲
幾年前到美國,曾遊覽三藩市附近的的紅杉公園 Muir Woods,還寫過兩句詩:「十年樹木尋常事,雲裡曾聞漢唐聲。」漢唐之聲,來自一千多年、接近二千年之前。那裡的紅杉有一二千年的高齡,很多高逾百米。那時文明初創的美洲,遙隔太平洋,可以聽到漢唐中華興盛之聲嗎?

太平洋太廣袤,相對而言,台灣海峽狹小多了。而台灣,有可以同美洲紅杉旗鼓相當、甚至年代更古遠的大樹──紅檜木,它們或許真能聽到從大陸傳來的更久遠的聲音──春秋戰國時的百家爭鳴,及秦始皇統一中國時的戈擊鏑鳴。

在台灣,這樣的古木被尊為神木,為島上最古老的生態系,與銀杏、水杉等同為世界最古老的植物。神木長在雲霧繚繞的最高峰上,生長區據說在海拔1700公尺3000公尺之間。阿里山等地都有不同大小的神木群落。

神木步道通仙境
我們所到的拉拉山自然保護區,海拔约15002130,以檜木巨木群著名。「拉拉」,在原住民語中是美麗的意思。那裡的原住民保留地叫巴陵,「巴陵」就指巨木。去看神木的前一天夜晚,我們就是從山上的巴陵走到谷底下去住民宿的。

神木區內,不乏高齡古木。區內有一條巨木群步道,步行不久就進入檜香小徑,沿路依山勢以木板鋪成,或平路或梯級,一路走去,可以見到24棵古木,是台灣紅檜木最多的森林保護區。每棵各木都有牌子標明樹種、身高、徑圍、樹齡。大部分的樹齡都測定了,超過二千歲的四棵。最老的一棵,達到二千八百歲,也就是可以追溯到西周向東周更迭的周幽王年代。據說,阿里山還有一棵達三千歲的。

很可惜,我們與拉拉山最高齡的神木緣慳一面。那天天氣陰寒,氣溫接近零度。一進入神木區,就有管理人員警告,說早上有人從山上走下來報告,步道地面有霜凍,走路千萬要小心。前面路段是石子路,不覺得什麼。走到木板的檜香小徑,就常有腳底抹油的感覺了。於是,只好折回來。後來細看地圖,才知道「狗熊的窩」──二千八百歲的五號檜木就在折回處不遠之外。

神木長處有仙泉
保護區遠離山下俗世,了無煩囂,真如神仙之境。空氣清淨,加上常年濕潤,到處有各種苔蘚類植物、地衣,滿眼蒼翠。檜木類於柏科扁柏屬,枝葉有點像常見到的扁柏。中國人把扁柏與長夀相提並論,是有根據的。它不如加州紅杉高大,走進Muir Woods,幾十層樓高的紅杉如林,讓你領略到什麼叫「森」嚴。在拉拉山神木區,你沒有這感覺,只覺得氣舒神閑。

不知道這是否與檜木的醫療作用有關,檜木油脂豐富,有芬芳氣息。台灣到處見到有檜木油出售,據說能幫助呼吸道機能,振奮精神。檜木製的家具、雕刻,有檜木的清香,到木雕之鄉三義,可以見到很多。我奇怪的是,台灣已禁砍伐檜木,這麼多檜木材料和檜木油是哪裡來的?

回來得五律如下:

歲晚尋幽去,
跨海入桃源。
屏開千嶂疊,
車走百迴旋。
神木為峰立,
仙泉似練懸。
山中忘曆日,
歸去已新元。
──《台灣山中歸來》 

(台灣行之四)
**
舊文參考:〈十年樹木尋常事〉

2012年1月5日 星期四

初步領略台灣奇麗山色


從小鳥來風景特定區的「天空步道」上遙望復興橋

台灣地貌的最大特徵,是多山,土地面積三分之二屬高山和丘陵。氣候因處熱帶(南部)、亞熱帶(北部)而面對太平洋,多雨多風。台灣因而多河川,有六百多條,長度過一百公里的有六條之多。台灣因而也多森林──覆蓋土地面積52%

從桃園駕車往東南走向拉拉山,很快便進入山區、林區。立即,就覺得山的植被不一樣,跟在香港、廣東一帶見到的不同。

以緯度計,這裡比香港靠北,可是山上植被葱籠茂密得多。香港也多山,很多只由灌木雜草叢覆蓋,山頂、山脊尤其是這樣,只有到了山溝谷底,才有較高大的成林喬木。

在台灣第一個晚上 ,住進了隐藏在深老林的「福緣山莊」
台灣的山卻都萬木爭榮,花草葳蕤。如果哪個山上少樹,大概只有兩個原因。一是人為,人進樹退,山被開墾成農地,種茶、種果、建屋。二是山體滑坡。台灣很多山又高又徒,車在盤山公路上走,會不斷見到「落石」的警告路標,令人心驚膽戰。在盤旋中往對面一瀉數百米的徒坡望去,常常可以見到滑坡遺痕,在一片蒼碧的畫幅上,大大的一撇土黃、大大的一捺嫩綠就是。每有暴雨,這樣的滑坡一定會發生。而台灣位處於太平洋形成的颱風向西北方向移動的路徑上,每年都少不了狂風暴雨吹襲,災害難免。

進山的公路儘管路面修得很好,卻是很不好走,彎多路徒之故也。上山下山的路都如柔腸百結,剛向左拐又向右拐,180度左轉之後再180度右轉。對這樣的路,要走多遠會以拐多少個彎來計算。那天我們前往第一個位於深谷裡的民宿時,剛上到山脊又要步向谷底,有好心的山民指路說:「向下拐七個彎之後,會有叉路,繼續向左走就是了。」在周圍一片漆黑中數着,從一千二百米下降到八百米,果然順利找到荒山野谷中遠隔紅塵的民宿。

峽谷裡一個汽車營地
這種彎原來有個專名:髮夾彎。即拐彎如髮夾扭曲。上山還好,因為速度慢些,下山時,若五臟六腑經受不起折騰便叫苦連天了。一位「團友」便因此接連叫停 ,「大吐苦水」。那段路為北橫貫公路的一段,台灣的橫貫公路以工程艱巨而風景奇麗著名。我們從拉拉山上走到張學良故居所在的清泉,再走到竹東附近五指山前的另一民宿去,初步領略了這公路之特色。

台灣卻有不少人喜愛駕車,隨着橫貫公路的伸延,到奇山秀水之間度假。沿路上,不時遇到這樣聯群結隊的車隊,有私家車、摩托車,甚至單車。在一處河谷,被一片樹林秀麗的葉色吸引住了,前往一看,原來是一個車隊的營地,若干帳蓬撐起,數十男女正在吃簡單的午餐。

這樣的環境隔絕了絕大部分的人類活動,從而得以保留下大片被稱作神木的檜木樹林,分別分布在不同的高山上。我們遊了拉拉山神木區,在繞山的步道上看到了一棵又一棵一二千年樹齡的的紅檜木。甚麼叫漢唐風姿,從中可以窺探一二麼?
(台灣行之三)